知识点 | 民乐合奏《花好月圆》
《花好月圆》原为黄贻钧创作的轻音乐作品,后由指挥家彭修文将江南丝竹式的《花好月圆》改编成民族管弦乐作品。

《花好月圆》是一首民乐合奏曲目,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演奏,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是ABA结构。

上海民族乐团 - 花好月圆(民乐合奏).mp3
00:00 02:37

创作背景

1935年初,在苏州做小学音乐教员的黄贻钧经人介绍,考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下属的国乐队任演奏员。有一次,百代公司在制作一张民乐唱片时,缺一段5分钟左右的乐曲。于是,音乐部主任任光就约请黄贻钧担纲这“补白”的任务。虽然黄贻钧没学过作曲技法,但发自内心的激情,使这个作品一气呵成。因写作时没有标题,国乐队的陈中根据乐曲欢快热烈的气氛,就给它起了个《花好月圆》的名字。

黄贻钧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指挥家彭修文就把江南丝竹式的《花好月圆》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后经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影响甚广。由于黄贻钧创作此曲时没署名,故彭修文一直误以为此曲为任光所作。后经知情人向中央电台反映后,才更正。

作曲家介绍

黄贻钧 (1915.5.4~1995.10.11 )江苏苏州人。出生于一个清贫的音乐家庭。他从小接受系统严格的音乐教育,随父亲学习小提琴、风琴,又自学口琴二胡、京胡、扬琴、月琴、钢琴,甚至学唱京剧和昆曲。1941年毕业后,曾在上海艺术剧团、国风剧团任作曲和指挥。

黄贻钧指挥柏林交响乐团

1942年黄贻钧随弗兰克尔学习作曲和指挥,1946年起在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任小号、圆号演奏员。他还是最早从事中国电影、话剧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1948年任国立音专小号和管弦乐副教授。1950年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曾指挥过芬兰赫尔辛基交响乐团和前苏联国家乐团,是唯一指挥过柏林交响乐团的中国人。

作品赏析

黄贻钧创作《花好月圆》时刚刚20岁,恰是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时候,对生活满怀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这首曲子里,抒发了乐观的情绪和对美好前景的追求。这首曲子朴实自然,感情真挚,短小精悍,意境深远。全曲从热烈的欢快引子开始,立即给人强烈的感染,随后出现明朗、柔和.轻盈的音乐主题,描绘了轻歌曼舞的图景,展现出朝气蓬勃的性格。

《花好月圆》民乐合奏总谱

与之相呼应的另一个音乐主题活泼轻松而又淳厚高雅,并且有舞蹈性的节奏,洋溢着花前月下的诗情画意。乐曲最后在快速的旋律声中,又出现第一个音乐主题,只是情绪更加欢腾热烈,群众性的舞蹈场面也更加奔放壮观。鲜花和明月都是美好的象征,一曲《花好月圆》尽抒人间的美好感情,尽展人们追求的美好意境,因而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喜爱。

阅读数 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