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巴黎沦陷;后果:苏德战争。
作者:敬敬 / 编辑:陆伯让
前因:巴黎沦陷
1940年5月,希特勒在欧洲西线发起攻势,绕过法国的“马奇诺防线”,40天后,巴黎沦陷。
1940年7月,自从法国和低地国家陆续沦陷后,德国为入侵英伦三岛制定了“海狮计划”,对英吉利海峡和伦敦市展开了大规模空袭。
德国元帅赫尔曼·戈林在希特勒的面前夸下海口,表示只需要用空军的力量就能让英国投降。
而英国一看法国投降了德国,巴黎也沦陷了,立即加强了防御和备战。
当时的英国首相是“铁血宰相”丘吉尔,誓言绝不会相信希特勒的劝诱,而是要跟纳粹斗到底。在丘吉尔的计划下,英国制造大批飞机制造厂和空军新兵训练营。

戈林(左)希特勒(中)丘吉尔(右)
德国最先出了手。
1940年7月,德国袭击英吉利海峡的护航舰队以及运输船队。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海军一直是国防安全的基石,英国皇家海军常年占据海上霸主的地位。
早在1885年,当时英国就有“两强标准”,意思就是随便来两个强国加一起,都不能赢过英国海军。
一战时,德国海军虽然把英国海军揍了一顿,却被英国海军死死锁在港口,一直没能出海参与战斗。
即使英国海军在一战期间受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次德国没有什么战果,还是啃不动皇家海军这块“硬骨头”。
8月,德军空袭英国沿岸港口,标志着不列颠空战拉开帷幕。
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雷达系统,虽然说技术还不完善,但足够为英军提供德军的行踪。德军就盯着这些雷达站进行攻击,机场也炸了不少。

德国空军装备的轰炸机绝大部分是俯冲轰炸机和轻、中型轰炸机,载弹量大,航程远的战略重轰炸机数量极少。英军虽然飞机数量少,但性能优秀,而且与雷达、高炮和拦阻气球组成了完整的防空体系。
从8月24日开始,德国开始高强度轰炸机场,引诱英军战斗机起飞,然后在空中消灭英军的战斗机。
德军每天派超过1000架的飞机的袭击英国的飞机制造厂,英国机场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猛烈的轰炸。大概有200架的英军飞机被摧毁,但德军也损失了接近330架。
两边都在咬牙死撑,飞行员都快不够用了,那些还在飞行场训练的“新兵蛋子”也被一股脑儿拉进前线作战。
本来大家还是在战场和军事设施上较劲,但是德军直接向伦敦平民地区扔了炸弹。
丘吉尔也不罢休,第二天立刻下令连续两天空袭柏林。希特勒一看,自己的地盘儿居然也遭了殃。
希特勒大怒,叫嚣着要炸平伦敦。
从9月7日开始,德军作战目标专为大规模空袭伦敦。
开始了连续一周七天,不分白昼的轰炸,每天晚上伦敦都被被战火照的通明,就连王室住的白金汉宫也遭了殃。
不过德军开炸英国城市,反而为英国空军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被轰炸后的伦敦城,市民领走生活物资。
因为他们不用再跟德军在飞机场纠缠,可以把所有心思放在拦截城市的轰炸机上,同时这也减少了机场后备资源的损失。
9月15日,皇家空军遭遇了最大规模的德军飞机编队。
德军一共400架轰炸机和700架战斗机,而英国这边只有300多架战斗机。
空战持续了整整一天。但没想到的是,德军最后损失了80架飞机,而皇家空军只损失了28架。这次元气大伤后,德军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掌握制空权,而且他们也没有更多资源再发动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袭击了。
9月15日也就被英国人称为“不列颠空战纪念日”。
战役中最悲壮的就要数“月光奏鸣曲”战斗了。
当时英国已经破译了德国的最高机密密码机,事先就已经知道德军将会轰炸英国航空基地考文垂。但英国内阁没有对考文垂进行任何防御和预警。
考文垂损失惨重,水电等断了整整一个多月才逐渐恢复。
不列颠战役的时间地图
考文垂的牺牲让英国知道了德国靠无线电导航,英国立马设立一批电台发射干扰信号,让德军的精确度一下降到只有20%,也就是说,此后德军的大量炸弹都投放到了无人地带,大大减少了英军的损失。
入冬后,英国的恶劣天气不是雨雪就是大雾,已经不适宜发动空袭了。
德军的轰炸规模逐渐变小,海狮计划实际上也流产了。德军在不列颠空战失败后,调整战略,转而攻击苏联。
后果:苏德战争
1941年6月,德国毁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对苏俄发动闪电战,苏德战争爆发,成为二战中死伤最为惨重的战场。
结论:英国最终赢得了不列颠空战,德国低估了仅有3030人的英国皇家空军,英国这场翻身仗也为整个盟军注入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