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谋相吕夷简
没有吕夷简,宋仁宗和范仲淹都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全历史 王莫失

庆历三年(1043年)10月3日,宋代名相吕夷简病故,享年66岁。

讣闻传入朝中,宋仁宗悲痛地哭道:“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为此,宋仁宗还辍朝三日,追赠吕夷简为太师、中书令,赐谥“文靖”。

关于吕夷简,人们可能不太熟悉,甚至有人没听过。但你一定听过他的老板宋仁宗,也一定知道他的对手范仲淹。而最让你想不到的是,假如没有吕夷简,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宋仁宗,也没有人们熟悉的范仲淹

我们先来看,吕夷简是如何帮助宋仁宗打败政治敌人——刘太后。吕夷简的操作,分三步走:

首先,获得刘太后的信任。

吕夷简出身贵族,老谋深算。宋仁宗即位时才13岁,刘太后垂帘听政,吕夷简深知刘太后对权力的欲望,所以他不像范仲淹(此处可a1052年6月19日的徐州)等大臣那样,直接上书要求太后把朝政还给宋仁宗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宋仁宗的时间地图

他总是满足刘太后对权力的欲望。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想学武则天,要求穿天子规格的衮冕(即礼服和礼冠)去拜谒太庙,如此违背祖宗礼法的行为,当时遭到了薛奎等大臣的反对,结果吕夷简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服饰进行改造,把天子衮冕和皇太后冠服进行了融合。这既满足了刘太后的权力欲,又平息了朝中反对的声音。

正因如此,刘太后把持朝政的12年间,吕夷简一直稳坐宰相的位置。但是,若因此认为吕夷简是一个只懂阿谀奉承的人,那就错了。别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其次,赶走刘太后的预备继承人。

吕夷简也知道刘太后执政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所以他讨好刘太后的同时,也在为仁宗日后亲政做准备。

他做了一件对仁宗日后亲政十分重要的事。

当时,虽然皇帝是仁宗,但是毕竟没有亲政,而富有心机的刘太后在宫中另外养了一个有皇位继承资格的男孩,真宗异母弟的孩子允初,这对仁宗日后亲政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而在这件事上,吕夷简做得十分漂亮,他不要求刘太后还政,但是坚持让刘太后把允初送出宫,为仁宗亲政排除了威胁。如果没有吕夷简的这项操作,后来仁宗亲政想必没那么顺利。

最后,化解仁宗与刘太后之间最大的隐患。

这件事与“狸猫换太子”有关(此处可a1063年4月30日的开封)。

宋仁宗亲政后,得知自己的亲妈不是刘太后,怒不可遏,准备对刘氏一族治罪,结果跑到生母李宸妃的陵寝一看,尸骨是按照皇后的服饰和规格下葬的,仁宗这才消气。而这一切全都是吕夷简的功劳。

当年仁宗生母死的时候,狠辣的刘太后本打算按照宫女的规格把尸骨埋在宫外就算了,吕夷简知道后,当即进宫面见刘太后询问此事,刘太后也很愤怒,问吕夷简是不是要离间我们母子。

结果吕夷简说了一句:“倘念刘氏,丧礼宜从厚。”意思说要是还想你们刘家好,做事就别太绝,刘太后也不傻,一听就明白了,最后按皇后规格厚葬李宸妃

此举可谓一举多得,既没得罪刘太后,又避免了日后的一场干戈,还让仁宗感恩戴德,更加重用吕夷简,这操作不服不行。

影视剧中的吕夷简

那为什么说没有吕夷简也没有后来的范仲淹呢?

首先,二人因废后产生矛盾。

宋仁宗亲政后,一心要废掉刘太后为他选的郭皇后,而这个郭皇后有点碎嘴,曾经给仁宗吹枕边风,说吕夷简讨好刘太后的事,导致吕夷简被外放了6个月。

后来,仁宗还是放不下吕夷简,当他知道在自己生母李宸妃丧礼上做的事,就连忙又将吕夷简召回政事堂,官复原职。

过了几年,仁宗要废后,吕夷简认准了报仇的好时机,极力怂恿仁宗废后。但是耿直的范仲淹却不同意,在大殿之上跟吕夷简争论起来,结果吕夷简说不过范仲淹,而当时的仁宗太信任吕夷简,和吕夷简可以说是一个阵营,于是第二天就把范仲淹给贬了。

就这样,吕夷简范仲淹的梁子就深了。

其次,吕夷简不计前嫌,建议仁宗重用范仲淹

废后的事闹得朝廷沸沸扬扬,加上吕夷简怂恿仁宗搞跑了范仲淹,立即遭到了宰相王曾等重臣的反对,结果两边斗争越来越凶,最后没法收场,仁宗没办法,把王曾吕夷简都给罢免了。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宋夏战争的时间地图

就这样过了三年,宋夏战争爆发,仁宗想到了吕夷简,找他回来继续当宰相,并让他选出一个人来指挥对西夏的战争。

结果连仁宗都没想到,吕夷简选出的人竟然是范仲淹。满朝文武都只以为吕夷简是一个老谋深算、有仇必报的人,没想到他会不计前嫌启用范仲淹

范仲淹后来面谢吕夷简说:“过去因公事多有冒犯,想不到您还是这样奖拔!”吕夷简回答:“我岂敢以旧事为念呢!”

历史是一个大舞台,台上需要有形形色色的角色。

庆历四年(1044年)吕夷简死的时候,范仲淹庆历新政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他听闻死讯在千里之外写下:“心存目断,千里悲风。”

吕夷简虽然老谋深算、有仇必报,不像范仲淹那样耿直,也不像宋仁宗那样宽容,但他却深深影响了,甚至是成就了宋仁宗范仲淹。假如没有吕夷简宋仁宗范仲淹都将是不完整的。

历代评价:

吕公方寸隐微,虽未可测,然其补过之功,使天下实被其赐。

——朱熹《朱子语类》

夷简之罪,莫大于因私憾而预瑶华之议,因北事而忌富弼之能。夷简之功,莫大于释仲淹之宿怨,容孙沔之直言。君子论人功罪,不相掩可也。

——吕中《宋史全文》

阅读数 5.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