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波兰:“国王的面包”
前因:第一次俄土战争;后果:普加乔夫起义。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第一次俄土战争:1768年-1774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俄国为争夺黑海出海口,爆发了第一次俄土战争。结果,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她开始改变对波兰的政策,欲吞并波兰。

从1772年到1795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先后三次瓜分波兰。俄国趁机侵占了波兰62%以上的领土。

至此,俄国的疆域达到鼎盛,同时,自1500年开始的东欧转型也就此完成,进入了19世纪的近代化舞台。而作为独立国家的波兰从此消失了将近130年,直到一战后才恢复独立。

三国瓜分波兰事件被比喻为“国王的面包”

然而,俄罗斯帝国主导的这三次瓜分波兰事件,一方面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普、奥帝国间博弈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她个人的情感变迁有关。

早在十年前,波兰的老国王奥古斯都三世病逝,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想趁机控制波兰皇室。她不惜出动15万大军来威胁波兰议会,目的就是选举叶卡捷琳娜选定的新国王——波兰亲俄派贵族波尼亚托夫斯基。此人正是当时女皇亚卡捷琳娜二世的众多情夫之一。

结果,波尼亚托夫斯基成为了新一任国王。而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于波兰的策略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改变,那就是从远程操控到吞并波兰的明确目标。

当然,吞并波兰、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直都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打通波罗的海、黑海的帝国霸业。但女皇情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的背叛却提前了这一既定方针。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宫廷

波尼亚托夫斯基凭借女皇的势力登上波兰国王之位后,逐渐有了异心,想要摆脱俄国的控制。

他一方面组织波兰议会通过了改革方案,想要通过军事等改革增强实力,这当然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不愿意看到的;另一方面,波兰国王又打着“争取波兰自由权利”的旗号,煽动国内民众抵制俄国人,更是秘密接触俄国的劲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寻求强大的盟友。

昔日情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的所有这些“背叛”行为都被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获知了,这极大地影响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于波兰的态度。

情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激起波兰国内的反俄情绪

随即,俄罗斯舰队向波兰境内逼近,开始入侵波兰。然而,叶卡捷琳娜二世原本定的是吞并波兰,可结果怎么变成瓜分波兰了呢?

第一个提出瓜分波兰主张的是普鲁士的国王腓特烈二世。此时,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联邦内部,普鲁士逐渐成为崛起力量,腓特烈二世正想统一东、西普鲁士,而参与瓜分波兰,就可以趁机夺得临近的西普鲁士。

更何况,腓特烈二世有自己的一个小心思,那就是逃避纳贡义务。原来在1764年,俄普签订了一份同盟条约,规定每年普鲁士需要向俄国缴纳40万卢布的津贴作为同盟义务。

腓特烈二世找的这个时机也非常准确。因为此时俄国吞并波兰的野心引起了土耳其的警惕,终于在1768年正式爆发了俄土战争。就在这个关键时期,奥地利也害怕俄国的扩张对自己未来造成威胁,正准备于土耳其签订盟约。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面对这样孤立的国际形势,叶卡捷琳娜二世最终同意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提议,瓜分波兰。同时,为了拉拢奥地利,便许诺也把一部分波兰土地分给奥地利。

就这样,1772年8月,俄、普、奥三国在圣彼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这一条约让波兰失去了30%的领土和超过400万的人口。

然而,波兰第一次的被瓜分激起了国内小贵族、城市市民的爱国革新运动,甚至还出台了一部君主立宪法典,终于废除了波兰的自由选王制度,改为王位世袭制。这样,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无法再通过扶植波兰国王来控制这个国家了。

瓜分波兰的地图

于是,俄、普、奥分别在1793年、1795年两次瓜分波兰,将剩余的波兰联邦国土全部瓜分完毕。

通过这三次瓜分,叶卡捷琳娜二世不仅夺得波兰的46万平方公里领土和700万人口,更是吞并波兰的波罗的海沿岸,彻底稳固了俄罗斯的波罗的海霸权地位和欧洲大国形象。

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惩罚背叛者,瓜分波兰的同时,也将昔日的情夫、波兰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投入监狱,断送他的政治生涯。

后果

普加乔夫起义:1773年,就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正集中精力对外扩张、瓜分波兰之时,国内一个叫做普加乔夫的底层逃兵起兵反叛。结果,揭开了一场历时两年、席卷俄国大部分地区的农奴起义。

结论:叶卡捷琳娜二世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改变吞并波兰的计划,采取了折衷方式,以波兰为牺牲品,换取普、奥在俄土战争中的支持。

阅读数 2.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