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后果:尼古拉一世开启专制统治。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1825年12月1日,亚历山大一世忽然去世,继承人问题令俄国陷入动荡。
1825年12月26日早晨,三千名近卫军在几位高级军官的带领下,在圣彼得堡枢密院广场列开方阵。
十二月的圣彼得堡,刺骨寒风从涅瓦河畔,从芬兰湾吹向枢密院广场。广场上“白气腾腾”,是因为起义者们“康斯坦丁万岁”、“康斯坦丁夫人万岁”的呐喊。康斯坦丁是近卫军认为,应该继承王位的人。
尼古拉一世趁广场上的方阵立足未稳,调集了9千步兵与3千骑兵阻挡示威者,并下令大炮轰炸结了冰的河面,迅速将起义镇压。
尼古拉一世亲自主持了审讯,运动组织者之一穆拉维约夫等5名主要领导者被处以绞刑。其余主要参与者121人被流放,大批士兵被判处夹鞭刑。由于爆发的时间在十二月,这场示威被称为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而枢密院广场也一度被命为十二月党人广场。

十二月党人广场
穆拉维约夫对沙皇说,因为“您的目标和我们的目标都是正确的”。在他看来,他和沙皇都是为了更强大的俄罗斯。尼古拉一世问“那总有僭越者与合法者的区别吧?”穆拉维约夫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区别。
所以,这是一场宫廷政变?其实不是。
12月1日,在温暖的亚速湾港口城市塔甘罗格,亚历山大一世忽然去世,他的两个弟弟成为了沙皇皇位的候选人。一个是康斯坦丁,他当时位于波兰华沙;另一个就是后来的尼古拉一世。
然而,这并不是一场兄弟相残的王位争夺在。相反,两人在哥哥去世后,互相寄出效忠于对方的信件。按照当年的继承规则,年长一些康斯坦丁是王位继承人。但康斯坦丁属于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王子,他违背已经安排好了的,与德国萨克森家族的政治婚约,娶了自己倾心的波兰女公爵。
1822年,康斯坦丁写信给兄长亚历山大一世表示自愿放弃继承王位。亚历山大一世也表示认可,并写下圣旨,令三弟尼古拉为继承人。只是,亚历山大一世的圣旨并未发出就忽然去世了,当时就只有皇后、太后和东正教主教知道此事。
亚历山大一世的族谱
兄弟俩个人互相效忠的信件,在华沙和圣彼得堡间传递,中间间隔了16天。由于尼古拉对于康斯坦丁的效忠信在前,康斯坦丁的效忠信在后。导致,尼古拉的即位,在近卫军眼中就是谋逆,因为他们只知道继承规则,而对于皇帝的秘密圣旨以及康斯坦丁的“慷慨”一无所知,况且近卫军一向与康斯坦丁交好。于是近卫军放大了王室子虚乌有的矛盾,打起赶走“篡位者”的旗号,起义了。
广场上嘈杂声中,怒斥尼古拉一世是“篡位者”“僭主”的口号也不少。
如果近卫军们知道实情,还会起义吗?大概率还是会的。
近卫军军官是俄国贵族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1818年回来后秘密建立了鼓吹共和制的“幸福协会”,后来分裂为穆拉维约夫上校为首的“北方协会”和彼斯捷尔上校为首的“南方协会”。
就拿穆拉维约夫上校来说,他是俄国驻西班牙大使的儿子,从小在巴黎吉克斯寄宿中学上学。而当时的法国,则是自由、民主、博爱的热土。穆拉维约夫还拟定了一个《穆拉维约夫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和联邦制国家。
其实,广场上的那些人,喊得并是不“康斯坦丁夫人万岁”,而是“康斯蒂杜西亚(宪法)万岁”。只是因为“宪法”一词的发音与“康斯坦丁”的阴性变形——康斯坦丁夫人——几乎一样。
坊间里常说“人民需要沙皇,富人需要议会和宪法”。而康斯坦丁在近卫军眼中,是西方化,倾向改革,进步的代表,而尼古拉则是反动的。因此近卫军们更愿意康斯坦丁成为新沙皇。
或许意识形态之争本身是做出一些事情的原因,但终究不能忽视背后的利益因素。
贵族们不信任沙皇,担心的是自己的财富。他们常说:“我们只是沙皇收入的保管员,所有的积蓄,迟早会变为沙皇所有,如果不改变,即便现在拥有的一切也会马上被夺走。”
正如贵族们担心的,哪怕是亚历山大一世这样的开明君主,也会瞬间倚重铁血人物阿拉克切耶夫推动“警察专制”,并引入大量非贵族家庭的人员进入官僚阶层。
其实从彼得大帝、凯瑟琳大帝、到亚历山大一世,以及即将继位的尼古拉一世,沙皇俄国一直在开明君主和专制君主之间转换,这种不安定感也注定加剧了贵族们与沙皇的分裂。
后果
尼古拉一世对贵族彻底失去信任,也因此开启了更加严苛的专制统治。
结论:可见,十二月党人起义,表面上看似是一场为支持自己喜欢的王位继承人而发起的宫廷政变,其实背后是意识形态之争以及沙皇与贵族无法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