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改革税制:把钱交出来
前因: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后果:1789年5月,法国停办一百多年的三级议会重新召开。

前因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

177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继位,开始进行税制改革。

18世纪的法国,经过路易十五的挥霍之后,就像一个用力过度的发条,再也使不出力气。

为了搞掉英国在新大陆的殖民地,法国积极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出钱出力,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让本就不宽裕的法国财政雪上加霜。

查看完整族谱

路易十五的族谱

所有这些支出,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承担,因此王室需要不断加大征税力度。

当时的法国人口大约2500万,第一等级教士约12万人,担任高级教士的一般是贵族,担任低级教士的一般是平民,所有教士享有免税特权;第二等级贵族约30万人,除了地产所得,另有官职俸禄,而且也不需要纳税。

而第三等级就是教士和贵族以外的民众,占总人口的96%。第三等级大致可分为资产者、农民和城市平民,税负几乎全部落在了这个阶层的人们身上。

这一部分法国人民承担的税收种类和名目繁多,比如对教会的“什一税”,对土地领主的桥路税、市集税、买卖税以及各种地租,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国家交税,同时遭受国王、贵族和教会三股势力的盘剥。

由于税重,缴税后,农民手中的收入只有四分之一或更少,到冬季或歉收时只能行乞。比如1777年,乞丐数量就达到了150万。

第三等级人民已很难负担基本的食物和生活,但为填补越来越大的财政亏空,特权阶层还在以各种名义向他们索取。

法国民众日益不满,暴动接连出现。

法国大革命前期,三个等级的现状对比图

很明显,如果想让国家继续稳定的走下去,路易十六必须做出改变。而路易十六的枪口也很准,直接指向了税制改革。

继位后不久,路易十六便着手整顿财政。

他撤销了一大批有关民生的相关赋税,大幅缩减后宫的用度,减少宫中的华服和奢侈品,一律用廉价物品代替。

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强改革力度,路易十六在1774年8月24日任命了新一任财政大臣杜尔哥,杜尔哥亦有临危受命一展抱负的宏愿。

杜尔哥提出了一整套计划,改革的核心是从取消特权的角度出发,要求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同样纳税,这样既能扩大征税范围,增加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毕其功于一役。

同一年,杜尔哥采用了近现代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奈所提倡的贸易全面自由化的方针,建议国王立刻撤销政府一贯的贸易控制。

路易十六也非常给力,在同年9月13日就宣布诏书,贯彻贸易自由化。

从金融理论和财政知识这两方面而言,杜尔哥的能力无容置疑。但他行事过于迂腐刻板,对法国人民的想法和法国朝中的很多事情也不了解。

杜尔哥的改革虽然大刀阔斧,但贸易自由对于粮食投机商人和囤积居奇的大贵族来说,简直是一个笑话。首当其冲就是法国的前任财政部长,他是最想要垄断粮食从中获利的,所以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力量,直接将杜尔哥的这项条例废止了。

法国当时的乡间歌谣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杜尔哥的改革逐渐名存实亡。不仅如此,由于杜尔哥的改革触及到了贵族和教会的利益,遭到了这两个阶级的疯狂反扑。

第一第二等级很快发布了一大批抹黑杜尔哥的小册子,让他深陷污名之中。与此同时,大贵族们还暗地用金钱收买暴民,抵制杜尔哥的税改,直接闹到了凡尔赛宫。最后,这两个阶级联起手来利用权力公然抵制税制的变化,甚至联合巴黎高等法院,一起抵制路易十六,并宣布国王的这项改革违法。

在法国积重难返的财政赤字和权贵激烈反对的双重压力下,生性优柔寡断的路易十六,在改革中逐渐向特权阶层屈服,辞退了杜尔哥。

杜尔哥之后,内克尔、卡隆、布里埃纳先后担任财政大臣,在路易十六的支持下实行财政改革。

但内克尔上任后,不以政策改革为目的,反而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用贷款弥补亏损。不到一年,法国的财政赤字每况愈下,国政更是不堪直视。等他离职离去后,继任者卡隆、布里埃纳已经无力回天。

无奈之下,路易十六只能重新开启三级议会,企图以第三等级的力量来制衡日渐失控的一二等级。

后果

1789年5月,法国停办一百多年的三级议会重新召开。

结论:财政困境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而导致这种财政困境主要是由于税收制度弊端百出,征收方法混乱和纳税不平等。本意图改革但屡屡受挫的路易十六,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三级会议。

阅读数 3.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