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条顿骑士团吞并利沃尼亚;后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获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条顿骑士团吞并利沃尼亚:公元1237年,条顿骑士团吞并波罗的海东岸的利沃尼亚,开始准备入侵诺夫哥罗德。
公元1240年,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在涅瓦河畔击败入侵的瑞典人,因此被称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意为涅瓦河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像
这一年,亚历山大只有19岁,却已经担任了罗斯一个公国的大公,所以他必须要面对极为复杂的国际局势。东方的罗斯各诸侯国,遭到了蒙古人的入侵,大多已沦陷;西方的瑞典和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正计划东征,打算逼迫信仰东正教的罗斯国家改宗天主教。
诺夫哥罗德是罗斯人建立的第一个首都,虽然后来诺夫哥罗德将首都迁到基辅,但它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亚历山大必须想办法保全这里。
以诺夫哥罗德公国一国之力,已经不足以同时应对两边的敌人。是战还是和?如果战,先打西边还是先打东边?亚历山大需要尽快做出决定。好在事态虽然严峻,却并不复杂。
当时的全罗斯君主雅罗斯拉夫二世,也就是亚历山大的父亲,已经向蒙古人称臣纳贡了,从而保全了国家。蒙古人转而进攻南边的基辅等地,亚历山大面临的威胁大大减轻了。而且诺夫哥罗德周边有大片的森林沼泽,是阻挡蒙古骑兵的天然屏障,东边可以暂时不用担心。
罗斯人最核心的利益还是在西边。当时波罗的海沿岸还没有完全基督教化,如果罗斯人占据这里,就可以赢得和天主教对抗的主动权,进而向西欧扩张。况且瑞典人已经在涅瓦河口登陆,打到了诺夫哥罗德人的家门口,形势刻不容缓,亚历山大很快就决定先打瑞典。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一直被视为俄罗斯人对抗入侵的英雄。图为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剧照,由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执导。
于是,亚历山大下令突袭瑞典军队,不管骑兵还是步兵都骑马参战,迅速赶到涅瓦河。亚历山大一马当先冲进瑞典营地,刺伤了瑞典指挥官比尔格,混战持续了一整天。第二天的清晨,幸存的瑞典人驾着仅剩的两艘船逃走了。
亚历山大凯旋,受到诺夫哥罗德人的热烈欢迎,诺夫哥罗德的贵族却害怕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想看到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威望的大公出现。
罗斯贵族有在自己的封邑收税、征兵的权力,有时候大公想出兵打仗,还要看贵族的脸色。不过,一旦打起仗来肯定要统一指挥权,现在诺夫哥罗德出现一个对外强势的大公,势必要挤占贵族的权力。罗斯各公国里面,梁赞大公的权力最大,就是因为梁赞要和蒙古人打仗。
于是,诺夫哥罗德贵族联合起来,赶走了亚历山大,改立他的弟弟安德烈为大公。一年之后,德意志条顿骑士团入侵,诺夫哥罗德再次面临危机,贵族们才又想起亚历山大,重新把他请了回来。
亚历山大临危受命,发现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条顿骑士团征服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各斯拉夫部落和立陶宛西部,并且占领了诺夫哥罗德公国的普斯科夫,正在一步一步向罗斯人逼近。
亚历山大主动出击,趁敌军立足未稳,先收复了普斯科夫,然后向波罗的海进军,准备在对方的地盘展开决战,最大程度减轻本国的损失,同时恢复东正教在当地的影响力。
1242年的春天,两军主力在楚德湖附近相遇。
楚德湖战役
楚德湖的气候非常寒冷,虽然已是春天,但仍然结着冰。亚历山大边打边撤,慢慢把敌军引到了冰湖之上。然后,亚历山大率领部分军队和条顿骑士团短兵相接,等到对方疲惫不堪,左右翼再进行包围。条顿骑士团招架不住开始后退,就在他们即将撤出湖区时,冰面经不住大军的重量而开裂,许多人落水。诺夫哥罗德军队趁势又是一阵冲杀,彻底击败了条顿骑士团。
楚德湖一战,条顿骑士团惨败,不得不放弃入侵诺夫哥罗德与其他罗斯地区的计划。双方对波罗的海地区的争夺则至少持续到了15世纪。
与对待天主教的态度截然相反,亚历山大没有抵抗就向蒙古人屈服了。1252年,亚历山大甚至请蒙古人出兵消灭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并因此被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亚历山大矛盾的做法有着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保障罗斯的利益和自己的权力。蒙古人横扫罗斯,亚历山大知道自己无法击败对方,所以决定借助对方的力量来扩大自己的权力。稳住东方,才能向西发展,和天主教势力争夺波罗的海。
后果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获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公元1252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获金帐汗国任命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结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接连击败瑞典人和条顿骑士团,使罗斯西北方免于遭受天主教统治,得以延续东正教信仰。后世也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视为俄罗斯对抗入侵的象征,至今仍是俄罗斯文化中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