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义和团运动;后果:《辛丑条约》的签订。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兴起了“义和团”。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打击外国殖民者。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俄、法等十一国宣战。宣战消息传到各地后,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地方官员不想开战。他们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划牵线下,和外国达成了互不侵犯的条约,维护了东南地区的安定,历史上称之为“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人逃往西安的路上达成的。当时,中央朝廷纷纷发电报要求各省督抚北上勤王,但各省督抚并未听从。
那么,各省督抚是如何表现的呢?这就要先从第一个重要人物邮传大臣盛宣怀说起了。
盛宣怀当时掌管着电报和邮政大权,所以清政府在向各地用电报发诏书之前,他就已经知道了。
盛宣怀没想到,慈禧太后竟敢和十一个国家同时叫板。以清朝当时的实力来看,这种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如若开战,自己和各地总督苦心经营的现代化建设,都会付之东流。

慈禧太后
盛宣怀深知此事利害,就赶紧让电信局扣押消息,只允许把诏令发给各地总督。
两广总督李鸿章见到诏令后,第一反应就是绝不能服从。
但是,明着抗旨肯定不行。他只能对辖内的官员诈称,此诏令是“乱命”,意思是北京方面发错了电报,大家不用理它。
与此同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也接到了诏令。他们和盛宣怀、李鸿章的想法一样,也认为这是慈禧太后极不理智的决定,万万不能照办。
当时,几大总督都被这个宣战诏令吓得不轻,他们只能先拖着,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时候,盛宣怀向大家提出“东南互保”的方案。具体就是:几大总督表面上,“奉诏”自保疆土;实际上,可和各国公使达成私下协议,由各国共同保证上海租界的安全,各总督保证长江、苏杭等内地的安全。双方互不侵犯,各方利益不受损害。

盛宣怀
这个方案,明显与慈禧太后的诏令是相悖的。说白了,就是在抗旨。
李鸿章、张之洞听后,竟很快表示赞同。张之洞甚至还提出了备用方案,意思是开战后,若北京不保,他们就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主持大局。
此方案放在当时,就是在谋反。
不过,这也怨不得他们存有“反心”。慈禧太后此前,一面重用他们镇压太平天国,一面又打压和猜忌他们,致使汉族官僚和满族贵族之间矛盾重重。慈禧太后此时又不知深浅,和各国宣战。有五位汉族大臣坚决表示反对,宣称中国与十一个西方列强开战,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当时光绪也坚持与列强谈判,不应开战,支持汉族大臣的想法。慈禧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开战,光绪和汉族大臣就会对自己产生威胁。于是,慈禧不得不支持满族主战的大臣。
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却没有张之洞的决绝。他一方面怕日后会获罪,一方面又因和李鸿章的交情不够,难下决心。

刘坤一
实业家张謇劝说了刘坤一,暗示他日后会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刘坤一才下了决心,答应“东南互保”。
6月26日,张之洞等人,由盛宣怀牵线,在上海邀请了各国驻上海领事见面。他们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开始达成“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的内容主要是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简单来说,就是江浙等省继续维持与西方各国的关系,督抚们防止境内出现义和团等反洋势力,而西方人也不能军事入侵这些省份。
不久后,东南各督抚也纷纷加入了“互保”。“东南互保”的范围,覆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后果
《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被迫求和,和英、美、俄、法、德等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结论:东南互保的达成,使地方上免于八国联军的兵祸,防止庚子事变演变成全国性的战争。不过,各省督抚违犯中央命令,事后未受处罚,让各省的权力开始扩张,为后来地方新军反对清政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