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雍正皇帝去世;后果:张廷玉辞职归乡。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雍正皇帝去世
1735年,雍正帝病逝。临终前,他命军机大臣张廷玉、大学士鄂尔泰等为顾命大臣,还留下遗诏说张廷玉配享太庙。
1735年,乾隆帝即位。他遵从父亲雍正帝的遗命,命大臣鄂尔泰、张廷玉同为总理事务王大臣,由他们辅政。鄂尔泰和张廷玉因同时身居高位,互相倾轧,大搞党争。
张廷玉是雍正帝的老师,再加上他本人学问非常好,成为了雍正帝的亲信大臣;鄂尔泰是满族镶蓝旗的,曾在云贵等地改土归流,受到雍正帝的赏识,后来进京担任大学士。
鄂尔泰进京后,分得了皇帝的宠爱。张廷玉十分不满,经常针对鄂尔泰。
到了乾隆帝时,因同为辅政大臣,二人就成为了满汉官员依附的对象,逐渐发展成了党派之争。党争涉及了很多人,斗争也很激烈。
鄂党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山西监察御史仲永檀。他步入仕途后,受到了鄂尔泰的赏识,因此拜其为恩师。

张廷玉
为了报答鄂尔泰的“知遇之恩”,仲永檀就利用自己的职务,找机会弹劾张党的官员。
1741年时,机会来了。这年,工部凿匠俞君弼去世了。他是京城的富翁,留下了一大笔的遗产,却没有子嗣。他的女婿许秉义和过继的儿子开始抢遗产。
内阁学士许王猷和许秉义是同族,就帮他争遗产,特意在俞君弼的葬礼上,邀请九卿等官员参加。这个举动,意在借着朝中大臣的势力,给许秉义撑场面。许秉义投桃报李,给每位参加葬礼的官员都送上了一份大礼。
葬礼引起了仲永檀的注意,他发现很多大臣都与葬礼有关,文华殿大学士赵国麟派人给许秉义送了帖子,张廷玉也派人送了帖子。
仲永檀随即就向乾隆帝密奏,说工部的一个石匠去世了,朝中大臣为什么纷纷去吊唁?他还表示,自己听说有大臣在葬礼中受贿了。
张党官员听说了这件事,很惊慌,决定以进为退,设法还击。
张廷玉的学生吴士功,率先向鄂党发起了进攻。他弹劾鄂党中的湖广总督史贻直,并给他罗列了五大罪状。

乾隆帝像
乾隆帝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生气,他早就对两党的斗争厌恶至极。为了平息双方的争斗,乾隆帝故意把吴士功的折子压了下去。
这时,奇怪的事发生了:乾隆帝并没有公开奏折,但相关消息却传得满朝皆知。
仲永檀立即提醒乾隆帝说,皇上压下了折子,但朝野却知道了,说明有人泄密。泄密之人在皇上身边,官职很大,又与吴士功关系密切。
乾隆帝听后,就知道仲永檀在暗示,张廷玉就是泄密之人。这下,乾隆帝知道了两党之争,已不是息事宁人能解决的了。他随即命人对相关事件,展开了调查。
调查后,乾隆帝得知张廷玉确实给葬礼送过帖子,但是并没有受贿。同时,刑部官员通过仲永檀的管家得知:泄密的不是别人,正是仲永檀,原来他在贼喊捉贼。
仲永檀曾把奏折,泄露给了鄂尔泰的儿子鄂容安。鄂容安再将其散布朝中,以此陷害张廷玉泄密。没想到,他们搬起石头,竟砸了自己的脚。
乾隆皇帝知道后,勃然大怒。他说,想不到仲永檀胆大包天,竟敢陷害朝中大臣。
他随即就把仲永檀打入了牢房,还把鄂容安逐出了南书房,不让他再侍奉自己。不久,乾隆帝又把鄂尔泰骂了一顿,说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就不能治你吗?
鄂尔泰受到了很大打击,一直郁郁寡欢,于四年后离开人世。
张党见鄂尔泰没了,以为自己可以称霸朝廷了。不过,他们低估了乾隆帝的政治手腕。乾隆帝虽厌恶党争,却也希望有人能牵制张廷玉等汉人官员。

鄂尔泰像
鄂尔泰刚去世,乾隆帝提拔满族权贵讷亲为军机大臣,并让他位列张廷玉之前。讷亲才三十岁,自己都不好意思,就上书请辞,说以自己的资历怎么能排在三朝元老之前呢?
张廷玉此时明白了,自己这帮老臣已成乾隆帝的眼中钉。乾隆帝必然会拔除自己,收揽大权。
一天,乾隆帝找张廷玉谈话,询问其身体情况。张廷玉借着这个机会告病,说想要退休。乾隆听后,没有立刻答应。考量一番后,他又给张廷玉发了一份谕旨,让他自己选择是否退休。张廷玉又请求辞职,乾隆帝就同意了。
张廷玉准备回老家,但又担心鄂党会说自己的坏话,让自己名誉不保。他居然跑去跟乾隆帝确认,自己死后能配享太庙。乾隆帝只好颁布诏书,公开表示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张廷玉得到保证后,没有亲自谢恩,而是派儿子去了。这又惹怒了乾隆帝,使他认为张廷玉轻视自己。乾隆帝剥夺张廷玉的爵位,将“配享太庙”的资格暂时保留。
这时的张廷玉已彻底失宠,名誉扫地。
后果
张廷玉辞职归乡
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张廷玉请求辞官归乡,惹怒了乾隆帝。乾隆帝夺去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让他回乡了。
结论:鄂尔泰和张廷玉的党争,既是权力争夺的结果,也是满汉大臣站队所致。其中,乾隆帝的角色可堪玩味。他一方面压制党争,怕因此扰乱朝纲;一方面又在满汉之间搞平衡,维护自己统治。乾隆清除党争,为后来乾隆盛世的到来扫清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