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密战役:法国“小公鸡”的胜利
前因:1791年9月,路易十六在议会面前宣誓效忠宪法;后果:1792年9月22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前因

1791年9月,路易十六在议会面前宣誓效忠宪法。

1792年9月20日,法军与普奥联军在瓦尔密(法国马恩省的村庄)交战。双方在10天交战期间基本上就是大炮对轰,最后普奥联军因军粮被法军截断自动撤退,史称瓦尔密战役

这次战事的规模不大,死伤也不到500人,但却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战争中最壮丽的战役之一,因为这是法国革命力量第一次战胜了旧的封建君主势力。在瓦尔密战役胜利的第二天,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三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这三方势力,分别是路易十六代表的法国王室集团、以布里索为代表的激进派革命群体以及奥地利和普鲁士。

路易十六非常希望开战。

查看完整族谱

路易十六的族谱

自从1791年逃离法国,被抓回来之后,路易十六的处境就愈发艰难。虽然他也在1792年宣誓效忠宪法,试图挽回局面,但法国人民已经对他失去了信任。

更严重的是,人们对国王失去了敬畏。“废黜国王,拥抱共和”的口号声此起彼伏。而路易十六也并不认同大革命,他们夫妇在逃亡失败后,继续扮演着“双面间谍”的角色,一边认可革命,一边暗中鼓励欧洲各国对法国的新政权进行干预。

以布里索为代表的激进派革命群体,此时也急需一场对外战争。

查看完整族谱

雅克·皮埃尔·布里索的族谱

革命派掌权后,发现这个烂摊子没那么好收拾。短时间内,旧的国家机器毁灭了,新的国家机器却没能及时建起来。

好多职位骤然空悬,政务堆积如山却乏人处理,民怨四起,质疑革命的声音也逐渐出现。

如果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既能够缓和人民对国内政治的恐慌和不确定感、又能给法国国内的那些反革命势力致命一击,还可以给周边的君主制国家一个教训,让他们不再抱有干涉法国内政的幻想。

另外,这场战争还可以帮助布里索干掉自己的政敌。当时以罗伯斯庇尔代表的革命温和派主张免战,这与布里索的激进派出现了路线上的不同,而两边因此各自为政,最后甚至闹到了互相攻击的地步。

如果这场战争真的打响并且大胜,那么罗伯斯庇尔就再也别想跟布里索竞争一把手的位置。

而从奥地利、普鲁士这两个君主制国家的角度上看,其实一开始他们并不愿意卷入战争,乐见法国自己作死。

但随着大革命的持续升温,法国大批的流亡贵族来到了周边国家,他们不断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施加压力,要求其加快对法国的干预。这个利奥波德大公,正是法国玛丽皇后的亲哥哥,之前路易十六出逃也是想投奔自己的这个大舅哥。

有了这么一层亲戚关系,再加上法国大革命已经喊出了“解放整个欧洲”的口号,奥地利大公感到革命已经威胁到了自己,所以也有了发动战争的想法。

利奥波德大公

1791年秋,普鲁士的两个小邦国被法国人怀疑窝藏了路易十六的兄弟,收留了用于入侵法国的军队。法国和普鲁士的矛盾加剧,普鲁士顺势与奥地利结成了联盟,加入了讨伐法国的战争中。

1792年4月20日,法国先行对奥地利宣战。8月,奥地利与普鲁士组成联军,向巴黎逼进。

法国派出了两个大军团,共约6万人,外加40门火炮。这支队伍在普奥联军去往巴黎的必经之地,瓦尔密设防。

普奥联军这边,由战争经验丰富的德国布伦瑞克公爵指挥。联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在占领了法国的隆维和凡尔登两座军事要塞后,13万士兵继续向巴黎推进。

不过,一路上普奥联军却分散了兵力,先是为了掩护交通线留下不少守军,后来加上流行痢疾,又减员了一部分。最后来到瓦尔密的时候,普奥联军只剩下大概4万人和36门火炮,在人数上和武器上都不占优势。

1792年9月20日双方在瓦尔密展开交战。

一开始,双方互用炮攻,却都未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当雾气与硝烟渐渐消散后,普军将火力集中在法军其中的一支军团,准备集中火力逐个击破。

大敌当前,法军统帅凯勒曼戴好别着革命徽章的帽子,拿起刀剑,振臂高呼:“国家万岁!”便冲上了战场。一时间法国士兵群情激奋,他们狂热地吼叫着:“法国万岁!将军万岁!”,跟随者主帅一起冲上前去。

志愿军旅官兵在战斗中坚定顽强、斗志昂扬,再加上人数上的优势,普奥联军根本无法突破法军防线。

之后十天中,普奥联军又多次试图突破,但统统失败。再加上法国爱国者的武装队伍在普奥联军的后方截获了他们的军粮,联军的命门被掐住了。

最后,联军主帅布伦瑞克公爵悻悻地说了句:“我们将不会在此作战。”便提前离开了战场,战役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

后果

1792年9月22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结论:瓦尔密战役的胜利成功打压了法国国内保王派的政治势力,粉碎了列强趁火打劫的意图,为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阅读数 4.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