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莫斯科围城战;后果:伊凡四世建立沙皇俄国。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莫斯科围城战:公元1382年,莫斯科受到金帐汗国可汗脱脱迷失的进攻而陷落。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以承认金帐汗国的宗主地位为条件,换取蒙古人册封他为全罗斯大公。
公元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吞并诺夫哥罗德公国,扫除了统一罗斯的最大障碍。
伊凡三世自继位起,就坚称自己作为全罗斯大公,享有对诺夫哥罗德的统治权。历史上,诺夫哥罗德大公都是由全罗斯大公本人兼任或指派王子担任的。尽管如此,诺夫哥罗德还是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因为贵族通过维彻制度(即市民议会)控制着整个公国,势力还很强大。军事上消灭诺夫哥罗德容易,政治上完全控制却很难。

伊凡三世像
1470年,事情发生了变化。由于惧怕莫斯科公国,诺夫哥罗德贵族宣布与波兰-立陶宛王国结成同盟。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卡齐米日四世甚至还任命了一位诺夫哥罗德大公。
这是伊凡三世绝对不能容忍的,诺夫哥罗德是罗斯人的领土,怎么能让立陶宛人插手呢?诺夫哥罗德的平民对此也非常不满,因为波兰——立陶宛王国信仰天主教,和罗斯的东正教水火不容。
伊凡三世当即决定派兵讨伐诺夫哥罗德,并于1471年夏天正式出征。听到消息,立陶宛人扶植的诺夫哥罗德大公匆忙逃走,诺夫哥罗德贵族知道指望不上立陶宛人,只能率军迎战。
诺夫哥罗德贵族集结了四万人,而伊凡三世只有四千人。但是,伊凡三世的军队全部听命于他,诺夫哥罗德军队则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伊凡三世抓住对方这个弱点,各个击破,在舍隆河击溃了诺夫哥罗德军队。
获胜的伊凡三世还不敢直接吞并诺夫哥罗德,他知道当地贵族的势力依然强大,能够动员四万人的军队就是证明。伊凡三世只是要求诺夫哥罗德断绝和波兰——立陶宛王国的联系,同时承认自己罗斯人领袖的地位,其他一切保持现状。签订条约之后,伊凡三世索要了一大笔赔款,拿着钱回莫斯科去了。
伊凡三世走后,诺夫哥罗德重归和平,但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诺夫哥罗德贵族开始征重税,放高利贷,想压榨平民来弥补战争和赔款的损失。诺夫哥罗德人受不了贵族的压迫,纷纷要求伊凡三世制裁这些贵族,这给了伊凡三世介入诺夫哥罗德政务的机会。

圣母安息主教座堂,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始建于伊凡三世在位时期,曾长期作为俄国君主加冕仪式举办地。
1475年,在诺夫哥罗德人的一再要求下,伊凡三世再次来到诺夫哥罗德。伊凡三世所到之处,总有平民向他控诉贵族有多残暴,伊凡三世耐心听取申诉,还拿出钱来接济他们。
伊凡三世利用汹涌的民意,绕开了贵族把控的市民议会,在诺夫哥罗德召开公开的审判大会,判地方行政长官在内的多位贵族有罪,最后把他们押送到了莫斯科。诺夫哥罗德的贵族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又过了两年,诺夫哥罗德人在给伊凡三世的信中,用了称呼本国统治者的“国君”,而不是称呼别国统治者的“君主”。伊凡三世以为诺夫哥罗德人终于接受了自己的统治,就派人询问诺夫哥罗德贵族是否接受自己的直接管辖。没想到诺夫哥罗德贵族坚决否认曾经称伊凡三世为“国君”,也拒绝接受直接管辖。
这事说来蹊跷。给大公的呈文一般不会出现错误,称谓这种关键部分更是要格外小心。“国君事件”也说不定就是伊凡三世自导自演的,是为吞并诺夫哥罗德找借口。
伊凡三世遭到拒绝当然很生气,下令征讨这些背信弃义的人。经过两年前的公开审判,诺夫哥罗德贵族已经威信扫地,连兵都征不到,根本无法和伊凡三世对抗。伊凡三世一路打进诺夫哥罗德,基本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伊凡三世解散诺夫哥罗德维彻
伊凡三世剥夺了诺夫哥罗德贵族的世袭领地,让所有平民直接向大公交税,并且任命了地方行政长官,按照莫斯科的法律和习惯治理诺夫哥罗德,彻底瓦解了诺夫哥罗德贵族执政的维彻制度。
吞并诺夫哥罗德,使莫斯科公国的领土扩大了好几倍。更为重要的是,从此以后,所有的罗斯公国已全部以臣服或直属于莫斯科公国的形式,被纳入了伊凡三世的统治。
后果
伊凡四世建立沙皇俄国: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建立了沙皇俄国。
结论:吞并诺夫哥罗德,标志着伊凡三世将所有罗斯公国纳入莫斯科公国的统治之下,实现了罗斯的统一。伊凡四世建立沙皇俄国的基础,实际上是在伊凡三世在位期间打下的,因此伊凡三世也被称为伊凡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