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三藩之乱;后果:于成龙治河。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三藩之乱
清初,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被称为“三藩”。1673年,康熙皇帝做出了撤藩的决定,引发了三藩之乱。
1677年,康熙皇帝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靳辅任用治水专家陈潢的建议,提出了综合整治的方案,使治河卓有成效。
九年前康熙皇帝开始亲政。亲政之初,他就御座旁的柱子上写了三件务必要解决的事,分别是河务、三藩和漕运。其中,河务指的就是治理黄河水患。
为什么康熙会把治理黄河看得如此重要?
因为在清朝初年,黄河曾多次决口、泛滥,破坏了沿岸耕地,影响了朝廷的漕运,令康熙皇帝十分头疼。1676年,黄淮两河又发起了大水,灾情十分严重。康熙皇帝于是下定决心,找人治理黄河。
当时,安徽巡抚靳辅为人忠心,做事勤恳,对黄河水患也有一定的认识。康熙皇帝特意升任他为河道总督,让他负责治河。

康熙皇帝
靳辅听到任命后,并没有很高兴,相反还略带犹豫。原来,之前的治河总督王光裕因治河无功刚被革职了。当时治理黄河,难度极高,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靳辅思来想去,决定找到自己的幕僚陈潢商量一下。
陈潢是治河专家,在靳辅当安徽巡抚时被其挖掘重用,一直在靳辅身边帮他出谋划策。
陈潢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后,就劝靳辅接任治河总督一职。陈潢还对靳辅说,治河到底能不能行,只有你做了才知道。黄河已多年没有得到治理,现在只有你才能承担起这个重任。
靳辅听了这些话,想想也有道理。他知道陈潢精通地理,是治河高手,日后也可以帮自己谋划,因此就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开始治理水患。
陈潢帮助靳辅治河时,特别强调堤防的重要性。同时,在治理方法上,又继承了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的理论,主张“束水攻沙”,就是修筑堤坝把水拦住,用水攻沙,把泥沙尽量赶到入海口那。
靳辅依照陈潢的思路治河,成效显著。1683年以前,基本上解决了黄河、淮河复归故道的问题。
康熙皇帝还曾亲自写了首《阅河堤诗》,赠给靳辅。此诗,意在勉励靳辅在已有的成就上,继续努力。
靳辅以为自己就要功成名就了,却没想到日后的事情急转直下。

靳辅像
当时,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和他在修治海口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于成龙主张在入海口疏浚,以便河水能快点下去;而靳辅和陈潢则不同意,他们主张把黄河河堤修高,用堵的方式治河。
这个事情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结果。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出现了另一件事。
原来,水患治理得当,使得黄河下游因洪水泛滥无法耕种的土地,又恢复耕种了。一些有政治后台的地方豪强,就利用自己的权势,霸占了这些土地。
靳辅听说后,严禁豪强占地,而是准备募民屯垦。他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安置流民,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治河经费。
地方豪强们不服,因此联系背后的官员,诬陷靳辅。
江南道御史郭琇上书,弹劾靳辅,说他治河多年,听命陈潢,今天筑堤,明天疏浚,浪费银钱数百万,没有终止之期。
给事中刘楷又上书,说靳辅用人不当,致使河工杂职人员多达一百多人。

黄河水患
康熙帝听后,就想给靳辅辩解的机会,同时也想确定下治河的思路,就召集相关人等开了个讨论会。
讨论会,共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靳辅久治黄河,已有成效,应采纳他的思路。一派以通政使参议成其范、给事中王又旦为代表,他们支持于成龙,认为他的意见更有道理。
这场争论对靳辅极为不利,很多人不仅否定了他的思路,还使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发生了动摇。墙倒众人推,因此更多的人开始猛烈攻击靳辅。工部甚至说靳辅治河已经九年了,现在还不成功,糜费钱粮,应该交到部里严加惩处。
康熙皇帝一时无法下定决心,随即命人下去实地调查,看到底谁的思路可行。综合考虑下,康熙皇帝决定弃用靳辅的方案。
同时,朝廷还以“屯田扰民”的罪名将靳辅、陈潢二人撤职了。陈潢不久就在京师病死了,去世前,他曾著有《河防述言》、《河防摘要》等有关治河的著作,为后来的治河者于成龙、张鹏翮[hé]提供了借鉴的依据。
后果
于成龙治河
1692年,靳辅去世,于成龙接任河道总督,负责治河。他在治河过程中,曾建议修河时,应增设河道官员、免用民夫。康熙帝没有采纳此建议,反而将他革职。
结论:靳辅、陈潢的治河理念,为后来的治河者张鹏翮[hé]所沿用。他们的治河成果,维护了黄河流域的安定秩序,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