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镇江失守;后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镇江失守:鸦片战争中英军攻陷镇江,清廷决定和英国议和。
公元1842年,清廷委任钦差耆英等为代表与英国在南京签订议和条约,史称《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开战以来,清军连续遭遇军事失败。镇江失守后,英军又切断了内陆交通大动脉京杭运河,道光皇帝大为恐慌,立即派耆英议和,并冠冕堂皇地说自己完全是为了保全百姓。
道光此时对英国的态度已发生较大转变,两年多来的军事失利让他放弃了抵抗,决定以妥协的态度与英国和谈。他甚至答应英国割让香港的要求,而这一点,道光此前是一直不同意的。
耆英到达前线后,为了解英军意图,先派使者陈志刚等和英军接触。陈志刚等官品较低,没有皇帝授权的代表证书,英军统帅璞鼎查问他们要代表证,陈志刚说没有,璞鼎查很不满意。

不过,璞鼎查还是提出了要求,试探清廷诚意。他说英军劳师远征,要清廷赔偿白银三千万两,陈志刚压价到2100万两。陈志刚把官架子说,朝廷知道你们有诚意,只要英军退兵回广州,可以考虑把香港岛赏给英国停泊船只,璞鼎查觉得清廷没认清形势,拒绝了继续谈判。
璞鼎查决定继续进攻,将军舰开往南京。战报传到京城,道光皇帝着急了,他给耆英说,你在前线要尽快和英国达成和议,只要能让英国退兵,该办的事情就去办,不要有丝毫的犹豫。
接到皇帝命令,耆英给璞鼎查写信说,清朝没有全权大臣的头衔,我是皇帝派来的钦差,和你们英国的全权大臣是一样的。只要英军停止进攻,英国想要通商的事情,我们坐下来商量。
但此时英国占据军事优势,璞鼎查给耆英回信说,现在英国要的不只是通商,如果清廷只能允许通商的事,那这场战争远远没完。璞鼎查命英军摆开进攻态势,耆英说什么条件都好说。
双方在南京城北的静海寺举行和谈,英国早就定好了条约草案,其中包括开放通商口岸、赔款、割让香港等内容,并要求中国交付600万两白银的赎城费,作为英军从南京撤军的条件。
通商和割让香港的事情,道光早就应允,耆英等人没想到英国会要这么多钱,一时犹豫不决。
璞鼎查催促说,不同意我们就开战。耆英等人没办法,只能向道光汇报,说看英国人现在要银子,看与他们这架势,朝廷不同意他们不会善罢甘休,如果任由英军进军,只怕江南不保。

为了获得英国信任,保证和谈局面继续,等到道光命令的时候,耆英筹集了150万两白银给英军送去。英军也软硬兼施,不断在南京周围开展军事骚扰的同时,邀请耆英等去英舰会晤。
耆英觉得银子发挥了效用,去英国军舰参观能够维持目前的和谈局面,而且自己也对英国很好奇,于是答应赴会。不过,英国方面的想法并不是请客吃饭,他们想借此炫耀军事实力。
英军在耆英到来前已经做好准备,英军士兵都换上了崭新的海军军装,甚至船上的海军实习生都出来迎接,耆英惊奇地问,这个年纪的孩子不该在学校读书么,怎么这么早学打仗呢?
在英国军舰上的参观,给耆英等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见到英国军舰上火炮足有几十门,且船体用铜皮包裹,根本不是清朝海军的小破船能比肩的,因此更坚定了和英国议和的态度。
参观英军回来后,耆英给道光上奏说,英国船坚炮利,以前都是听说,参观后才知道,以前的传闻都是真的,难怪我们总打败仗。他还邀功说自己为了国家大局,忍气吞声保持了和局。

为了进一步表示议和诚意,稳定何谈局面,耆英等人也会请英国代表璞鼎查等,但害怕南京城百姓反抗英国情绪激烈,他们把会晤地点定在了南京城外的寺庙,盛情地款待了侵略者。
耆英为了讨好英国代表璞鼎查,把陪酒本事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叫璞鼎查张开嘴,然后把蜜糖梅子远距离地投进璞鼎查的嘴里,随行的英国官员很惊讶,没想到清廷高官如此讨好敌人。
没过多久,道光的命令传回了和谈前线。考虑英军实力太强,不议和别无出路,道光最终同意了英国的各项要求。不过,他在诏书中仍保留了大清皇帝的颜面,说自己恩准了英夷请求。
接到皇帝同意指令的耆英等人通知英军,说朝廷答应了条约的内容全部。于是,耆英等人再次登上英国军舰,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议和条约,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也就此结束了。
后果
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承认英国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进入中国海关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需要和英国商议。
结论:《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同意和英国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关税主权,,也开启了晚清列强通过条约攫取在华权益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