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五代少数民族的歌舞
五代时期,周边少数民族较多。东北地区有契丹、奚、渤海、黑水靺鞨等北部主要有吐浑,西南部有南诏蛮、牂牁蛮、昆明国等。

东北各部族——契丹

契丹出自东胡部落,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契丹,初居在辽河上游湟水流域,过着游牧和渔猎为主的生活,自南北朝时就与中原地区有过政治、经济的联系。是继突厥、回鹊鹘之后,在我国北方兴起的又一个强大民族。

契丹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由契丹竹马舞和契丹旱船舞合并的《义县社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这两项原生态歌舞的发源地定在医巫闾山西麓——义县大榆树堡镇岔路沟村。岔路沟,最后一批契丹歌舞艺人的居住地,村后靠巍峨的医巫闾山,村前是大凌河、细河交汇处。

竹马舞

竹马舞是一种传统舞蹈,指用竹子编成马的形象,外糊红白纸,表演者戴着纸马边舞边唱。据老艺人说,相传远古时候有兄弟三人,老大法名三清、老二法名三宝、老三法名三元,后人称他们为三师。他们兄弟三人专做师公、道公为业,其法术高超,善驱魔赶鬼、迎神纳福、消灾除病。他们三人自创本家派系后,便广招门徒,授予各种法术、唱腔舞蹈,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

竹马舞

竹马舞从服饰、道具到唱词都带有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特征,也曾因此风靡一时。但在漫长的传承岁月里,一些唱词唱腔表演绝技已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现存的竹马舞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虽然展现的是当年萧太后打猎时的场景,但与竹马舞搭配的经典唱词“十道嗨”里表达的内容与人物、场景却并没有紧密关联,期间的历史演变和关联唱词早已无处追寻。

竹马舞

旱船舞

旱船舞是一种中国民间舞,流传极广,多在年节表演。在我国北方的城镇乡村是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节目。一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喷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旱船舞

据传旱船是陆路地区人民为祭奠爱国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形式。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中晚期文献,距今已有1000多年。民间旱船,多扮成夫妻或父女,女的在船中,男的在船外,表现捕鱼、行船的水上生活,主要技巧在女子,配合船的起伏摆动做出高难动作,表现风浪漩涡等。

旱船舞

南方旱船动作轻柔,边唱边舞,北方旱船动作粗犷,有时几十条旱船相互竞技,场面蔚为壮观。类似旱船的还有跑驴、跑竹马,是将船形改为驴形、马形。跑驴多演农村小戏,如夫妻回娘家等,而跑竹马有时表演历史题材故事,如昭君出塞关云长护送嫂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

西南各部族——南诏

南诏因为开疆拓土,全民尚武,许多竞技性体育运动都含有练兵习武的元素。在远离故土的湖南桑植白族的仗鼓舞和大花棍等民俗中,依然可以看到七百多年前南诏全民练武的遗风。在大理地区,大理国偏重守成,习儒拜佛悟道之风很盛。相反,尚武精神趋淡。以娱乐健身为主的霸王鞭舞很可能是南诏时期有练兵习武元素的仗鼓舞和大花棍习俗演变而来的。‍

南诏

霸王鞭舞

霸王鞭舞多在喜庆节日和传统节日三月街、绕三灵时举行,男女各为双数,男者以八角鼓(八方八角鼓,单面蒙皮,边缘嵌着铜钱和铜铃)或双飞燕(竹板两副,上系彩带,左右手各执一副)为道具,女者以霸王鞭(长一米左右的竹棍,两头嵌入用铁丝穿着的铜钱数枚,竹棍上有纸花,舞时发出响声)为道具,同台演出。‍

霸王鞭舞

霸王鞭舞现在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洱源市、云龙县、宾川县、剑川县,。白族语称霸王鞭为“搭哇别”、“得且嘎”、“的度靴”。“搭哇别”直译为“大王鞭”;“得且嘎”意译为“打钱杆”;而“的度靴”则是模仿霸王鞭响声的白语拟声词。该舞所用的道具,民间艺人皆认定其带有某些象征意义,如霸王鞭上的四个长方形孔,象征四季,孔中嵌入的铜钱数目分别表示12个月或24节令。

霸王鞭舞

舞蹈时,步伐、队形、花样很多,种类有“一条街”、“打四门”、“五梅花”、“金鸡打架”、“二龙抢宝”、“背合背”、“心心”、“脚钩脚”等。表演时,男女交错,旋转对舞,演员随着霸王鞭、八角鼓在身体各部位敲击的节奏,双膝轻轻颤动,肩、胸、腰随之晃动,并用白语唱各种小调,同时还有笛子或三弦伴奏,节奏鲜明,步伐整齐有力,气氛热烈欢快。‍

阅读数 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