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果:清政府对现在新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1757年,乾隆皇帝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其部落首领阿睦尔撒纳投奔沙俄,随后病死。
1771年,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渥巴锡,为脱离沙俄的欺压,开始东归。东归后,他们被乾隆皇帝安置在今天的新疆地区。
土尔扈特部是蒙古部落的一支,长期在西北的额尔齐斯河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可惜的是,这种安乐自足的生活,被蒙古的准噶尔部打破了。
准噶尔部渐渐强盛了起来,不断地向外扩张,挤压着土尔扈特部的生存空间。
当时,土尔扈特人知道自己的实力较弱,若和准噶尔部硬拼,也是拼不过。万般无奈下,他们只能向西迁移,躲开准噶尔部。
1630年左右,土尔扈特部迁往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他们在此安家,又过上了游牧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沙俄后来向外扩张,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了伏尔加河流域,开始与土尔扈特部为邻。
沙俄仗着自己强大,对土尔扈特部强行征兵,让他们和俄军一起与奥斯曼土耳其作战,帮住沙俄抢夺黑海。战场上,土尔扈特人被排在最前线,成了御敌的炮灰。当时,十万土尔扈特人出征,仅有一两万能幸存返回。
1709年,沙皇彼得一世要和瑞典开战,又打起了土尔扈特部的主意,想向他们征3000名士兵。

彼得一世
土尔扈特首领阿玉奇听说后,非常气愤。但碍于沙俄的强大,又不得不派人参军。不过,阿玉奇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借道俄罗斯向清朝派遣使者。沙俄政府同意了。
原来,阿玉奇一直不满沙俄的压迫,觉得他们和自己没有共同之处,因此惦记着和清朝恢复联系。
阿玉奇派出了八人的使团,借道西伯利亚,前往北京,见到了康熙皇帝。双方断了40年的关系,至此得到了恢复。
不久,康熙皇帝又派出使团,去慰问土尔扈特部。
阿玉奇见到清朝使者后,说:“满洲和蒙古差不多;而俄罗斯,和我们的衣服、语言都不一样,就难以相比了。”
使团待了段时间,就要返回了。临别前,阿玉奇又向使者表示了东归清朝的想法。
阿玉奇虽有东归之心,最终却没能付诸行动。真正东归,是在他的孙子渥巴锡继位以后。
1761年,不满20岁的渥巴锡,成了土尔扈特部的首领。继位之初,他就感受到了沙俄的野蛮和强横。
渥巴锡非常愤恨,他说自古以来,土尔扈特人都没有像今天这样过,所有族人都感到动荡不安。为了摆脱绝境,渥巴锡萌生了东归的大胆想法。

土尔扈特部
1770年,他和部族上层召开了会议,说想领着大家回到清朝的土地上。
大家听后,各自表明了态度。
表示赞同的,是族里的喇嘛。因为沙俄为了同化土尔扈特部,不断向他们派出东正教传教士,这就侵犯了喇嘛们的利益。因此,喇嘛成为了渥巴锡的绝对支持者。
当然,反对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东归的路途太远,前路渺茫,还不如在沙俄的势力下生活。
众人的意见难以统一,计划也就难以实施。正在此时,族内的叛徒为了破坏东归,把计划泄露了出去,被沙皇知道了。
当时的沙皇是叶卡捷琳娜大帝,她可是个雷厉风行的女政治家。她得知土尔扈特部要集体逃跑,气得不行,表示这实在是俄罗斯的耻辱,千万要阻止他们。
女沙皇叶卡捷琳娜随即下令,命奥伦堡元帅领着四万多俄军,追赶土尔扈特部。
渥巴锡得到消息后,不得不提前行动,领着十七万部众东归。而伏尔加河西岸的几万部众,因不能及时渡河,只能被抛下了。

渥巴锡
东归的路上,土尔扈特部拖家带口,还要不停地面对沙俄的追剿,一路上死伤无数。到达新疆伊犁后,土尔扈特部的人已从17万变成了4万。
当时,乾隆皇帝得知了土尔扈特部的消息。他内心存有疑虑,不知道这些人迁回来要干什么,更不知他们是敌还是友。
渥巴锡为了消除乾隆皇帝的疑虑,就向清朝表示了自己东归的意思。乾隆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还设宴接见、款待了渥巴锡等人。
随后,清朝就在新疆地区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不过,出于防范心理,怕他们日后作乱,清朝把他们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安置在天山南麓,一部分则在伊犁河谷等地。
后果
清政府对现在新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1773年,渥巴锡率领部众分六队,向裕勒都斯草原移牧。至此,土尔扈特牧地基本确定。
结论:土尔扈特部东归,是沙俄压迫周边民族政权的结果。他们的回归,巩固了清朝多民族国家,同时也证明当时清朝强大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