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消灭鲁王政权:平定浙东
前因:南明建立;后果:消灭隆武政权。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南明建立: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身亡,明宗室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仍以“大明”为国号,史称“南明”。

公元1646年,清廷任命多罗贝勒(清朝爵位的一种)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率军征讨浙东,消灭了南明鲁王朱以海政权。

这一年的年初,博洛率领八旗兵南下,接任征讨江南的清军主帅,和固山额真(意为都统)图赖一起负责南方的战事。

清军都是北方人,弓马娴熟,但是不习惯在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作战。在大学士洪承畴的居中调配下,博洛特意抽调了一万多明朝降兵,配合清军进攻浙江。

洪承畴像

鲁王政权得早已把军队布置在钱塘江沿线,希望江水能够阻拦住清军的骑兵。偏偏这一年浙江大旱,钱塘江水位下降。博洛发现钱塘江水只能淹到马肚子,下令骑兵在杭州六和塔到严州(今浙江桐庐)一线涉水渡江,再派水师由海上出击,合围浙东。

得知清军骑兵顺利过江,明军主帅方国安放弃了抵抗,坐船退到了绍兴。博洛的大军一路长驱直入,渡江的三天后,就占领了绍兴。方国安知道自己不是清军的对手,带领手下七千余人投降了。大学士张国维逃回了东阳老家,鲁王则是乘船出海逃到了舟山。

攻占绍兴后,博洛命令军队进军其他浙江府县,攻破东阳后,张国维、兵部尚书余煌等人自杀。清军随后进攻金华,结果遭到了大学士朱之典的顽强抵抗。

博洛得知大军在金华遇阻,立刻率领满、汉主力支援,朱之典依靠坚固的城池顽抗,坚持了十几天。博洛眼见强攻损失严重,效果也不好,只能从杭州调来红衣大炮,又下令浙闽总督张存仁带兵支援,这才终于攻入了金华。城破之时,朱之典引燃火药自焚而死。

浙江落入清军之手,鲁王后来只能移居郑成功占据的金门岛,最后病死于金门。

朱以海像

清军能够消灭鲁王政权,除了军队战斗力占优,还受惠于南明的“帮助”。这是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鲁王政权的建立说起。

1644年,清军南下消灭南明弘光政权时,浙江各地大多已经归降。只是清廷发出“剃发令”,要求所有男子剃掉头发留辫子,这就引起了浙江各地很多官绅百姓的排斥。各地很快掀起了反清运动,重新打起了明朝的旗号,以原兵部尚书张国维为首,形成了一个占据浙东的政权。

这时摆在张国维等人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确立政权的合法性,扩大影响力。张国维和浙江的明朝官员一商量,决定拥立一位明朝宗室,作为恢复明朝基业的领袖。当时身在浙江的宗室成员,只有鲁王朱以海一个人,于是张国维等人就拥戴鲁王做了监国,建立了鲁王政权。

由于消息不畅,张国维等人并不知道,他们拥立鲁王之前,唐王朱聿[yù]键已经在福州监国,建立了隆武政权,而且很快得到了南方各省的承认。南明出现了一国二主的局面。

隆武帝像

鲁王和隆武帝针锋相对,谁也不肯承认对方是正统。隆武帝拉拢鲁王手下的大臣,凡是愿意效忠隆武朝廷的,全部加官进爵。鲁王立即反击,派人到福州,册封隆武帝手下头号大将郑芝龙为公爵,气得隆武帝杀掉了鲁王的使臣。本来可以联手抗清的两大政权,就这样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斗。

鲁王知道,要想成为真正的明朝皇帝,必须建立功业。因此,鲁王开始筹划夺取杭州。鲁王晋封方国安为越国公,王之仁为兴国公,以方国安为主帅,率领两万人马攻打杭州。大军开拔之前,鲁王亲自送行,还给每位士兵都发了赏钱,希望提振士气,一举拿下杭州。

鲁王的军队渡过钱塘江后,遭到了清朝浙闽总督张存仁的猛烈进攻。清军兵分三路,迎头痛击明军,方国安很快就支撑不住,溃败了下来。这一仗,鲁王手下有大小五十多名军官被俘,从此再也没人敢提夺取杭州的事了。

鲁王贸然进攻杭州,白白损失了不少有生力量,又无法得到隆武政权的支援。而清军经过休整,凭借军力优势,最终消灭了鲁王政权。

后果

消灭隆武政权:公元1646年,清军攻克福州,郑芝龙降清,隆武帝逃到汀州(今福建长汀)被俘杀,南明隆武政权灭亡。

结论:清军消灭鲁王政权,完全占据了浙江地区,为扫平南明隆武政权消除了后顾之忧。

阅读数 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