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平献土:和教皇的政治交易
前因:查理·马特出任宫相;后果:查理曼加冕

文/全历史张君恪

前因

公元715年,丕平的父亲查理·马特出任宫相,任职期间通过军事行动和内政改革巩固了法兰克王国政权。

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三世(后世称矮子丕平)应罗马教皇的请求,出兵打败了意大利半岛上的伦巴底王国,将半岛上包括罗马城在内的部分地区送给了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其实丕平和伦巴底王国也没多大冲突,丕平的父亲还曾和伦巴底人一起对抗过阿拉伯人。丕平这次帮教皇打伦巴底,是为了还当年的一个人情。

丕平画像

丕平原先只是掌握法兰克王国实际权力的宫相,并不是国王。但他想废黜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后自立,于是在751年派使者到教皇扎加利亚那里寻求支持。

使者向教皇提问说:“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做国王好?”教皇自然懂得丕平的用意,于是讨好地回复说:“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掌权者应为王。”

丕平和教皇双方在这件事情上有共同利益,所以就达成了默契。一方面,教皇帮助丕平上位,能换取强大的法兰克王国的保护。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基督教国家,法兰克人认可教皇的权威。使者带回教皇表示支持的文书后,丕平就能更加名正言顺地废黜希尔德里克三世,顺利当上国王。

实际上,这是一场政变,教皇作为帮凶促成了这场政变的成功。

三年后,丕平还人情的时候到了。

教皇所在的罗马城原本由拜占庭帝国派驻当地的总督管辖。但伦巴底王国当时在意大利半岛上与拜占庭帝国对抗,逐渐占了上风,还处死了总督。754年,巴伦底大军兵临罗马。

时任教皇斯蒂芬二世先向拜占庭帝国求助。拜占庭不仅不愿援助教皇,还指责教皇不支持他们的破坏圣像运动。破坏圣像运动是为了打压罗马教会在拜占庭帝国境内的势力,教皇当然不会支持。

教皇斯蒂芬二世画像

于是教皇决定向法兰克王国求助。他前往法兰克王国,请求丕平出兵。为了进一步讨好丕平,他还为丕平举行了加冕仪式。教皇为国王加冕,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丕平对教皇满怀感激之情,果断答应出兵相助。除了还人情之外,丕平出兵还有两个理由。

一是伦巴底王国的扩张引起了丕平的警惕。丕平出兵保护教皇,可以顺便敲打这个野心膨胀的邻国。

二是伦巴底国王艾斯图夫让丕平的的哥哥卡洛曼说服丕平不要参与进来,惹怒了丕平。

卡洛曼七年前和丕平政治斗争失败后,一直在在罗马隐居。如果说丕平之前考虑出兵是为了教皇和国家外部环境的安全,在政敌卡洛曼介入后,丕平出于个人恩怨也得出兵了。

丕平率军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击败伦巴底的军队后包围了帕维亚(伦巴底王国首都),还囚禁了哥哥卡洛曼。伦巴底国王艾斯图夫只好妥协,承诺会归还占领的罗马周边地区,不再侵犯教皇。

丕平撤兵后,艾斯图夫推翻之前的承诺在756年又出兵包围了罗马。丕平再度出兵击败了艾斯图夫,迫使他投降,并监督伦巴第底人将原先占领的地区交给了教皇。

因此,教皇获得了从罗马周围直到拉文纳的广阔地区,建立了独立于拜占庭帝国和伦巴底王国的“教皇国”。

后果

公元800年,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在罗马由教皇圣良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结论:“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世俗权力的基础,也为日后教权与王权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阅读数 4.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