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加洛林王朝建立;后果:凡尔登条约。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加洛林王朝建立:公元751年,查理曼的父亲丕平三世在教皇的支持下篡位,废黜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取而代之,创立了加洛林王朝。
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曼(原名查理,“曼”意为大帝)因帮助教皇利奥三世平定罗马贵族的叛乱,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的“蛮族”领袖。
当时查理曼在罗马城西郊的圣彼得墓前祈祷,教皇利奥三世将一顶皇冠放在他的头上。在场的罗马人齐声高呼:“上帝所加冕的、伟大而和平的罗马皇帝,吾皇查理万岁,战无不胜!”
查理曼加冕称帝引起了东罗马帝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才是唯一的正统,皇帝称号只能由东罗马帝国享有,法兰克王国的蛮族领袖根本不配。

后世普遍认为,就查理曼的功绩来说,他是配得上皇帝这个称号的。所以后世才以“查理曼”称呼他,还把他称作“欧洲之父”。查理曼的主要功绩有以下两个。
一是极大地扩展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曼不仅吞并了意大利半岛的伦巴底王国,还把阿拉伯人的势力赶出了地中海西部,最为重要的是历经三十三年征服了萨克森人(位于今德国西部)。
经过多年征战,查理曼建立起了东起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北至北海“查理曼帝国”。
二是兴办修道院学校、建立图书馆,用拉丁文传授“七艺”(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开启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后世称之为“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这些成就东罗马帝国自然是无法抹杀的,但他们并不承认查理曼的皇帝头衔。不管东罗马帝国承不承认,皇帝头衔对查理曼来说很重要。
为什么皇帝头衔对查理曼如此重要呢?
查理曼的对外战争其实质是征服战争,如何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统治被征服地区对查理曼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查理曼征服的地区大多是原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作为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曼统治西罗马帝国以前的领土合法性不足,只有罗马皇帝才能名正言顺地统治这些地方。
但罗马皇帝已经有了一个,那就是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六世。

为了名正言顺,查理曼此前曾做过两次尝试。
第一次,查理曼怂恿哈德良教皇开除君士坦丁六世的教籍。没有了教籍,君士坦丁六世就很难统治信仰基督教的东罗马,皇帝头衔可能不保,查理曼就能趁虚而入。但哈德良教皇没有答应。
第二次,根据东罗马的史料记载,查理曼曾提出同东罗马女皇伊琳娜(君士坦丁六世的母亲,废黜儿子后自立)结婚,试图使东、西两个国家合为一体,重建统一的罗马帝国。伊琳娜也没有答应。
名正言顺暂时无法做到,查理曼就打造一个“新罗马帝国”,专门和东罗马帝国唱对台戏。他在亚琛(位于今德国)建成自己的“新罗马”,建造了亚琛大教堂,和东罗马首都的索菲亚大教堂分庭抗礼。
接着,两件事的发生让查理曼称帝一事出现了转机。
一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太后伊琳娜于797年废黜了儿子君士坦丁六世并取而代之。罗马皇位只有男性才有继承权,女皇并不具备合法性。在查理曼看来,罗马帝国的皇位已经出现了空缺。
二是罗马贵族以利奥三世生活放荡、品行不端为借口发动政变,于799年囚禁了他。利奥三世设法逃出监狱后,向查理曼求助。
查理曼出兵保护利奥三世复位。
为了报答查理曼,就满足了他多年以来称帝的心愿,为他举行了加冕仪式,并给予了皇帝头衔。
对于教皇来说,罗马教廷找到了一位新的世俗保护人。对于查理曼来说,皇帝头衔能让他名正言顺地统治那些新近征服的、原属西罗马皇帝的土地。
加冕事件导致东罗马帝国的不满,这也正是罗马教廷希望看到的。因为罗马教廷可以借助查理曼的力量驱逐东罗马在意大利的势力,减弱东罗马的威胁。
此外,罗马教会还能跟随查理曼的征战步伐扩大传教范围,查理曼对信仰多神教的萨克森人的征服、屠杀拒绝洗礼的萨克森人就是一例。

东罗马起初并不承认查理曼皇帝的头衔。
802年,东罗马的尼基弗鲁斯称帝后,拒绝承认查理曼皇帝头衔的合法性。东罗马与法兰克关系恶化,还产生了军事冲突。
查理曼为了换得东罗马的承认,做了大量的外交工作,终于在812年与东罗马帝国签订了一个和约。
和约中查理曼允诺将他征服的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地区归还给东罗马。条件仅仅是要求东罗马承认有使用“皇帝”一词的权力,没有其它附加条件。
这也是罗马帝国向法兰克王国妥协的结果。此后,查理曼不仅能以国王的身份统治法兰克王国,还能以罗马皇帝的身份统领整个西欧基督教世界。
后果
《凡尔登条约》:公元843年,法兰克国王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为了结束长时间的内战,达成协定,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
结论:查理曼加冕实现了古罗马帝国传统与西方蛮族王权的结合,使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成为了一个与东罗马皇帝平起平坐的“罗马皇帝”。教权与王权的结合也愈加紧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