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准噶尔部崛起;后果:策妄阿拉布坦侵略西藏。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准噶尔部崛起:噶尔丹成为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开始向外扩张,试图吞并喀尔喀蒙古。
公元1697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战败后病死(一说自杀),清朝成功平定了准噶尔之乱。
早在十几年前,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首领,开始兼并蒙古各部时,康熙帝已经对准噶尔部有所警惕。噶尔丹并不满足于做准噶尔部的首领,而是要恢复蒙古帝国,所以噶尔丹一直想吞并蒙古东部的喀尔喀等部落。喀尔喀部早已归顺了清朝,康熙帝对噶尔丹的企图不可能坐视不管。
康熙帝一边命令甘肃等西北省份注意噶尔丹的动向,一边居中调停,希望准噶尔和喀尔喀能够握手言和。后来,喀尔喀部败给噶尔丹,溃退至今天内蒙古地区,直接寻求清朝的保护,康熙帝调停的希望落空,开始筹措军马备战。

康熙帝像
1690年,噶尔丹入侵内蒙古,康熙帝认为噶尔丹孤军深入,正是将其消灭的大好时机。康熙帝立刻调集军队打算亲征。康熙帝命令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率领军队监视噶尔丹,不主动交战,只是严防偷袭,等待主力集结。
这一年七月,康熙帝将清军主力分为两路,分别交给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统率,准备包围聚歼噶尔丹。为了稳住噶尔丹,防止他逃跑,康熙帝连续派出使者,警告噶尔丹不要轻举妄动,同时话里话外,又流露出不想打仗的情绪。
噶尔丹因此陷入了迟疑,既怀疑康熙帝有阴谋,又想订立和约,让清朝承认自己对蒙古的统治地位。不过,噶尔丹很快发现了清军主力,立即带领军队屯驻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准备迎战。
经过康熙帝的周密调配,清军有十万人之多,而噶尔丹只有两万人,力量对比悬殊。噶尔丹避免硬碰硬,而是背靠大山,摆出“驼城”防守,也就是用背着箱子的骆驼连成一道墙,作为屏障。
康熙帝由于生病,无法到前线,只好让福全临阵指挥。福全集中全部的火器,猛攻噶尔丹的“驼城”,打出一个口子之后,骑兵、步兵再一起冲锋。兵力占优的清军,很快打得噶尔丹退守山顶。然而,清军多年不打仗,损失也很大,福全因此下令停止进攻。

清军
噶尔丹看见清军停止进攻,就派出使者请和,拖延清军的行动,自己趁天黑逃回了漠北。福全以为噶尔丹真的要投降,赶忙上报康熙帝。康熙帝接到奏报,立刻意识到这是噶尔丹在转移注意力,命令福全继续进攻,而这个时候,噶尔丹早已溜之大吉了。
噶尔丹逃走后,上书康熙帝,保证再也不进犯边境。其实这是噶尔丹的缓兵之计,噶尔丹接下来一面重整军队,一面暗中勾结蒙古王公,劝他们背叛清朝。
康熙帝并不相信噶尔丹是真心投降。为了稳住蒙古各部,康熙帝多次出巡塞北,与蒙古贵族会盟,同时,下令军队加紧准备,找机会再征噶尔丹。
康熙帝踌躇满志,可满朝文武对出征态度冷淡。康熙帝知道大臣大多是贪生怕死,乌兰布通之战中,大臣明珠、索额图抽调最精锐的士兵保护自己,导致前线作战不利,剿灭噶尔丹根本指望不上这些人。
当康熙帝提出再征噶尔丹,赞成的只有三四个人,大部分人口口声声指责噶尔丹是“小丑”,可实际上是想让康熙帝不要出兵。
1696年,康熙力排众议,调集九万大军,兵分三路,亲征噶尔丹。

影视剧中亲征的康熙
这次出征,清军要穿过大漠,行军数千里,与其说是拼军力,不如说是拼后勤。康熙帝命令大军携带足够几十日的口粮,又组织了七千多辆马车运输军需,尽全力保障大军的一切需要。
清军到达漠北时,康熙帝派使者去给噶尔丹下最后通牒。噶尔丹此时还不相信康熙帝会亲征,他见到清朝使者,还笑着说皇帝不在北京享福,还能飞过沙漠来吗?等噶尔丹亲眼看见清军大营里飘着象征皇帝的龙旗,才意识到康熙帝真的来了,立刻带兵西逃。
清军一路追击,最终在昭莫多击溃了噶尔丹的主力,噶尔丹只带着几十个人逃走。噶尔丹的势力瓦解,大本营伊犁地区也被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占据,噶尔丹一蹶不振,最终在困顿之中病死。
后果
策妄阿拉布坦侵略西藏:公元1716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两年后,康熙帝派兵驱逐策妄阿拉布坦,同时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
结论:康熙帝平定噶尔丹之乱,消灭了漠北、西北的分裂势力,加强了对蒙古诸部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