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准噶尔被驱逐出西藏;后果:设置西宁办事大臣。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准噶尔被驱逐出西藏:1720年,康熙把准噶尔驱逐出西藏,没有把藏政交给蒙古和硕特亲王,罗卜藏丹津对此极为不满。
1723到1724年,青海罗卜藏丹津起兵叛清,雍正帝派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和四川总督岳钟琪,用8个月的时间,将其平定。
罗卜藏丹津叛乱,是因为他想扩充势力,独占青海、西藏,但清朝却想削弱其势力,进而加强对青海的控制,于是双方产生矛盾。罗卜藏丹津是和硕特部蒙古贵族,其祖父固始汗,曾在明末占领青海,然后从青海入藏,抢占西藏政权,开启和硕特部蒙古统辖青、藏的历史。
后来,清朝崛起,固始汗为了以清为后盾稳固统治,接受顺治帝册封,双方确立松散的臣属关系。而清朝愿意跟他结成这种松散的关系,是因为清初内有三藩叛乱,外有准噶尔不停扰边,既无力征服青、藏,又需要与之搞好关系,使之不至于助准噶尔反清。

罗卜藏丹津
但清朝在1697年平定准噶尔噶尔丹叛乱,又在1720年派军队接管西藏,青海开始成为少数未完全臣服的区域之一。这里又是沟通西藏佛教和广阔蒙古的要道,清朝开始考虑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
为此,康熙在亲征噶尔丹后,陈兵青海边界,震慑那里的蒙古贵族。固始汗在青海的子孙们,与准噶尔有姻亲关系,见到清军压境,担心青海不保,于是主动请求正式臣服,放弃蒙古爵位,进京接受清政府册封。
当时在固始汗儿子辈中,在世的只有罗卜藏丹津的父亲。他被康熙封为最高级别的亲王,其他人则是贝勒或贝子。但虽然正式臣服,青海行政组织却没有丝毫变化,仍旧掌控在蒙古贵族手中。
清政府不满于此,考虑如何削弱青海的蒙古贵族势力,希望将来能直接控制青海。但此时青海蒙古贵族考虑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方向。罗卜藏丹津已经承袭父亲的亲王之位,成为青海地位最高的和硕特蒙古贵族,他嫉妒拉藏汗(控制西藏的和硕特部贵族,固始汗曾孙)借用宗教,号令全蒙古,也想拥有同样的权力。
后来六世达赖去世,转世灵童出生(七世达赖)在康区。罗卜藏丹津就把灵童抢到自己手里,宣称要送其入藏,这样就可以跟爷爷固始汗当年一样,被清政府封“汗”,控有青、藏两地。但清政府要阻止罗卜藏丹津扩充势力,就在边界陈列重兵,阻止他入藏。
后来准噶尔军杀拉藏汗,清军入藏平乱,这让罗卜藏丹津看到了希望:如果他既帮清军平乱,又护送七世达赖入藏,应该可以接替拉藏汗管理藏政了吧?因为达赖在他手中,康熙就同意了罗卜藏丹津的入藏请求。

年羹尧剧照
但康熙并不想把西藏交给他。正好蒙古兵在西藏胡作非为,康熙就借口说老百姓痛恨蒙古人的行为,不愿接受罗卜藏丹津掌权。然后他让西藏人康济鼐等管理藏政,受清政府直接领导。罗卜藏丹津在西藏等了一年多,最后失望地回到青海。手头的王牌——七世达赖,也在清军压迫下留在了拉萨。
而其跟罗卜藏丹津入藏的青海贵族,在拉萨时也没受到优待,比如座位全排在汉族官员后面,提了些管理西藏的建议,也全被无视了,所以逐渐对清政府产生了不满。罗卜藏丹津召集不满清政府的贵族们,放弃清朝封号,改用蒙古爵位,打造武器,清点人马,誓师讨清。他们打算先攻拉萨,再进占蒙古。
清政府猜到罗卜藏丹津会有异动,为分化青海贵族的势力,就拉拢另外两个贵族,一个授予亲王爵位与罗卜藏丹津平级,另一个授予郡王,还分给他们很多土地。所以当罗卜藏丹津起兵叛清时,这两个贵族拒绝跟从,因此势力被削弱了很多。
雍正帝知道罗卜藏丹津起兵后,迅速封锁青海和准噶尔、西藏之间的通道,又陈兵甘肃边界,把青海死死围了起来。然后年羹尧和岳钟琪率2万清军入青海,分四路围剿罗卜藏丹津。

雍正帝
罗卜藏丹津武器很落后,根本敌不过清军的火炮。西宁一战后,6000军队被清军消灭,郭隆寺之战后,手下头号大将被清军俘虏。罗卜藏丹津退守驻地,遣使纳降,被雍正拒绝。清军随后攻克其驻,将其母亲俘虏,罗卜藏丹津则乔装打扮,从小路逃亡准噶尔。后来清军平定准噶尔,才把罗卜藏丹津押到北京,软禁至死。
后果
设置西宁办事大臣:1725年,雍正设西宁办事大臣,统管青海事务,青海正式纳入清政府管理体制中来。
结论:青海平定后,雍正用盟旗制度改组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进行管理。从此,青海正式纳入清政府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