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安臣访美:被代表的清廷
前因:蒲安臣成为驻华公使;后果:中国留学生赴美。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蒲安臣成为驻华公使:蒲安臣成为驻华公使后,多次帮助中国调节国际纠纷获得信任,被清廷委任为使团代表。

公元1867年,清政府以美国人蒲安臣为首组成外交访问使团,代表清廷出访美国和欧洲。

蒲安臣使团是清廷派往国外的第一个外交使团,在晚清时期,和西方各国之间的外交事务,是清廷最重要的政治事务之一,但清廷把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外国人,其实事出有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廷与各国签订《北京条约》,几年过去,到了规定的条约修订日期。为了和各国顺立修约,避免因换约问题引发冲突,清廷想派使者到各国交流,说明修订立场。

主持对外事务的恭亲王奕䜣上奏,说修订条约的日子眼看就到了,朝廷要跟各国顺立修订条约,又不能让新修订的条约内容对大清造成危害,需要了解各国国情,可我们没有外交使团。

奕䜣画像

奕䜣的话切中要害,《北京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京,但清廷却没派遣过对外使者。所以双方一有谈判,各国了解中国情形,总能欺瞒诓骗占取利益,而清廷官员不了解外国,总是吃亏,比如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耆英被英国人连吓带骗,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派遣使者的相反虽然好,但实行起来有困难,因为朝廷中没有人愿意去。一是清廷大臣大都不懂外语,出去跟外国人没法交流,二是没人愿意出使国外,认为办理“夷务”太丢脸面。

当时在同文馆学习英文的张德彝,就对自己的同文馆英文学员的身份大为愧疚,它时常跟自己的孩子说,你们务必走科举征途,别像我学了英文,和进士们站在一起时总是羞愧。

除了朝臣不愿意,礼仪上的问题也造成了麻烦。清廷大臣们觉得中国是天朝上国,外国使臣觐见对皇帝三跪九叩很正常,可清廷大臣们去了国外,势必要见外国元首,到时候行不行礼?

经过众人讨论,奕䜣的意见受到了阻挠。可修订条约是件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所以爆发,就是因清廷没满足各国修订条约的诉求,如果不能派出使者了解国外,说不定出什么乱子。

奕䜣考虑过后,觉得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上述的难题,那就是找个外国人。外国人懂外语,没有交流困难,而且如果外国人代表清廷出访各国,也可以按照西方的礼仪行事,方便很多。

奕䜣挑中的人选是蒲安臣。蒲安臣曾经是美国的驻华公使,还是各国驻华公使的总代表,语言和外交事务的能力都没问题,他还曾帮助清廷处理过很多国际争端,很受清廷高层认可。

蒲安臣画像

奕䜣联系到蒲安臣,问他是否愿意代表清廷出访,蒲安臣答应了。当时美国在国际上推行“合作政策”,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海外争端,蒲安臣代表清廷出访谈判,恰好符合“合作政策”。

清廷觉得蒲安臣靠得住,任命他为钦派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领三十多人的外交使团出访欧美。但为了防止蒲安臣乱来,清廷还派了两名大臣志刚和孙家谷配合,实际上是监督。

蒲安臣使团出发后,最先到达美国旧金山。蒲安臣出任驻华公使前,在美国的政治口碑不错,他支持林肯解放黑奴,曾和一个南方州议员约定决斗,对方因害怕爽约,蒲安臣声名鹊起。

到美国后的蒲安臣使团受到热情接待,加州州长在欢迎宴会上赞美蒲安臣,说他是最年轻的政府的儿子和最古老政府的代表。蒲安臣也说中国已走向了和平进步,它的文化将照耀西方。

不久之后,蒲安臣使团受到美国总统约翰逊接见。约翰逊设国宴接待使团,并和来访者一一握手,说中国和美国一水之隔,是亲近的邻居。美国国内的反对派甚至说,约翰逊太过谄媚。

蒲安臣还到美国各地演讲,宣传中国文化,说明中国的困难和需要,极大的增强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很快,他代表中国和美国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又叫《蒲安臣条约》。

《蒲安臣条约》中规定了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可以向美国派驻领事,双方对来到本国的人予以优惠待遇,双方人员可以到对方国家互相学习等,是一份具有公平性的国际条约。

《蒲安臣条约》

蒲安臣将这些条约内容,向随行中国官员志刚和孙家谷做出解释,志刚和孙家谷都十分认可。

访问美国结束,蒲安臣带领使团又来到了欧洲,相继各国达成约定,不通过修改条约来干涉中国内政。不过,到达俄国后,蒲安臣因为患有肺炎和旅途太过疲惫,在俄国彼得堡病逝。清廷官员志刚接替蒲安臣担任了使团负责人,在访问完布鲁塞尔和罗马之后回到了中国。

后果

中国留学生赴美:蒲安臣访美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可以派遣留美学生,开启了留美运动先河。

结论:蒲安臣使团是中国近代派出的首个外交使团,使团出访欧美,使清廷和平度过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换约危机,促进了中国外交思想的转变,成为中美外交事务的新起点。

阅读数 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