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修建颐和园:没钱怎么办?
前因:清廷兴办北洋水师;后果: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惨败。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清廷兴办北洋水师:清廷兴办北洋水师,被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提供了前提。

公元1886年,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下诏修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

朝廷任命修颐和园的总负责人是醇亲王奕譞[xuān],他的职务是海军衙门总办兼管神机营,按常理说,搞工程的事情和奕譞不沾边,但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他的头上,是因为事情由他而起。

从字面上看,颐和园意思是颐养冲和,直白的说是好好保养,起的是养老院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只不过它此前叫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母亲钮钴禄氏庆祝六十大寿建造的。

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但慈禧想修复它,也没什么别的想法,就是想找个地方休息玩乐,图个高兴。但清廷战后欠了不少各国赔款,哪还有钱去修园子呢?所以御史德泰揣摩到慈禧的想法,提出来要修复清漪园时,立刻招致朝廷大臣的一致反对。

不过,慈禧修园子的想法没扔,同治大婚时,慈禧旧事重提,说国家有喜该修个园子,大臣李鸿藻反对说,国家经济困难确实修不了,醇亲王奕譞也附议。但没多久,奕譞的说法变了。

奕譞画像

奕譞反对修园子过去没多久,同治驾崩了,新任皇帝是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光绪是奕譞儿子,儿子当了皇帝是好事,但权力还在慈禧手里。慈禧心里清楚,奕譞想让光绪亲政。

慈禧暗示奕譞说,皇帝已经长大了,我也老了,朝中大事终要交到皇帝手里。可我想要去养老,也没有地方去啊?奕譞立刻明白,只要把园子修了,太后就能归政皇帝。他的态度变了。

奕譞和慈禧达成了默契,但修园子还有阻碍,洋务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朝臣无论是否支持,但要大清富强的想法是一致的,太后一门心思为了享乐要修园子,这事怎么也说不过去。

奕譞很快想到解决办法,他上奏折说,以前朝廷有在清漪园昆明湖里操练水军的规定,后来裁撤了。现在国家兴办水师,我又负责海军衙门的事情,应该把操练水军的制度恢复。

奕譞的办法很高明,他打着训练水军的借口修园子,而兴办水师是朝廷共识,这事没法反对。反对修园的帝师翁同龢[hé]听闻,也只能在日记里发牢骚,说朝廷把小小的昆明湖当成渤海湾了。

没了朝臣反对,颐和园工程很快开工。慈禧进一步做解释说,修园子一是为练兵,二来也确实是为我颐养天年,但花的钱都出自杂税,不会损伤国本。况且是皇帝坚持,我不忍心拒绝。

慈禧画像

慈禧把责任推个干净,难事都交给奕譞处理。奕譞为了让慈禧归政皇帝,搞起工程大张旗鼓,不但建筑富丽堂皇,配套设施也丝毫不怠慢,电灯等现代设备一应俱全,但他很快遇到难题。

大规模的工程需要财政支持,此时朝廷财政不足,奕譞找各地督抚帮忙,但各地的财政更加困难,根本没有钱。奕譞找到李鸿章作为突破口,他说这钱朝廷不白拿,而是存起来作为本金,只花利息,本金会留给北洋水师用。奕譞还给李鸿章透漏消息说,园子修成,太后还政。

李鸿章觉得本金用于建设水师,对自己掌握的北洋水师有利无弊,况且此时筹集款项,等于是对光绪表忠心。颐和园修成了,光绪才能亲政,等于说谁拒绝筹款,谁就反对皇帝亲政。

在李鸿章牵头下,各地搜刮百姓,筹集了二百多万两白银,比预想数额还多。地方没反对,廷臣看不过去,御史林绍年说各地督抚筹银,钱都从百姓那来,打着练兵名义修园子,兵没练好,百姓也跟着遭殃。大权在握的慈禧将林绍年贬出京。随后,各地筹银被存进天津洋行。

李鸿章画像

存进银行的银子要定期存取,利息远不够支配工程开销,奕譞开始挪用海军经费,他在每年在经费中扣除三十万两,每给士兵发放一百两银子的兵饷,就要缩减掉六两,用于修颐和园。

可奕譞没想到的是,颐和园开工建设后,工程越来越大,慈禧放权还政的事却再也不提了。

奕譞打着海军衙门的名义动用军费,但巨额款项也根本没有用于海军建设,曾经存在洋行里的海军筹款,因为要吃利息,根本没办法取出来,李鸿章和奕譞一样,得到的都是空头支票。

北洋海军建成后,慈禧更不考虑建设海军的事,津海关道大臣周馥对李鸿章说,日本人增修武备,大清海军也该扩充,海军军费可不能省下来都去修颐和园。李鸿章叹息说我做不了主。

此后,没有充足经费支持北洋水师未能及时更新战舰,最终落后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后果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惨败: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北洋水师军费不足,无法更新创建装备,在甲午战争中落败。

结论:清廷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造成北洋水师的经费紧张,北洋水师的建设失去了充足有力的财政支持,这成为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阅读数 2.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