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对清廷的最初一击
前因: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后果:黄花岗起义。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公元1894年1月,孙中山为求见李鸿章,上书一篇六千多字的文章表达自己改良救国的思想。结果,孙中山因为李鸿章忙于甲午战争的筹备,而求见未成,开始转而走向革命道路。

公元1895年10月26日重阳节这天,孙中山组织的兴中会在广州秘密筹划了一场推翻清廷的起事行动。最终计划提前泄露,起义未举先败。孙中山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就这样胎死腹中,但广州起义为后来一系列起义积累了经验。

孙中山

那么,这次广州起义最初是如何筹划,又为何会突发变故?

武装起事的方式,自从去年年底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时就已经确定了。当时,孙中山在美国夏威夷州的檀香山正式成立兴中会,与会的是二十多个华侨侨胞。会议上,孙文等人还写下盟书:“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孙中山将“创立合众政府”列入兴中会誓词,显然是受到美国民主观念和局势的影响。因为孙中山到达檀香山之前,美国刚刚发生了海军陆战队发动政变,夏威夷女王被迫退位,夏威夷成立了共和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想依葫芦画瓢,走美国之路。

兴中会成立初期成员

很快,兴中会就在当地吸纳了130多人入会,其中他的老同学陆皓东成为会中的骨干,更是设计了一面青天白日旗,作为义军的旗帜。

其实按照目前兴中会的人数和财力,还不到起义的时候,孙中山甚至计划要到美洲发展组织。可清廷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让孙中山看到了激起民众反抗清廷的时机,是时候向全国宣告革命党人的存在了。

于是,孙中山连夜带着哥哥孙眉变卖家产筹集来的6000元美金,匆匆回国,筹备起义。

那么,起义选在哪儿呢?孙中山最终看中了广州,一方面广州是南方大都会,一旦起事,影响巨大;另一方面,那里的清军正因为待遇不好闹事,此时煽动他们造反,恰巧成为鼓动民众参与革命的最好武器。

3月下旬,孙中山、陆皓东、陈少白等人来到了广州,设立兴中会广州分会,很快就拉起了一支百人队伍。为了掩护兴中会的活动,孙中山等人特地建立“农学会”作为幌子。

陆皓东

孙中山最终将起义选在了重阳节这天,因为根据中国人的习俗,重阳节会有很多人回省扫墓,这样有利于掩护起义队伍行动。

虽然驻扎广州的八旗军战斗力较弱,但毕竟有上万人。为了保险起见,孙中山决定采取“分道攻城”的策略,就是兵分多路同时攻占各个重要衙署。可这时有个关键问题困住了孙中山,武器从何而来?

孙中山首先向日本人求助,筹措枪支,可被日本驻香港的领事无情拒绝。孙中山只好将希望寄托在香港兴中会会长杨衢(qú)云身上。此人担任过李鸿章的招商局船务书记,人脉和路子肯定比孙中山广。

香港兴中会会长杨衢云

其实孙中山是不情愿的,因为此时兴中会内部出现分裂。一派支持最初的组织者孙中山,另一派支持杨衢云。双方都想争夺起义成功之后的总统之位,就互相诋毁。杨派称孙中山是一个“轻率的莽汉”,不能将领导运动的重大责任托付给他。

为了阻止这种内部损耗,筹措武器失败的孙中山主动提出“把总统的名义让给杨衢云”,条件就是让杨衢云想办法购置枪支。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当天早上,各路会党、民团按照原来的部署提前埋伏在广州城内,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孙中山接到了杨衢云发来的电报,声称“货不能来”。

起义前的策划会

原来杨衢云负责从香港秘密运往广州的枪支路上耽搁了。其实此时起义的计划早就泄露了,清军早已等候在码头,一旦船靠岸,就连人带货一并查获。

泄露消息的人是兴中会会员朱淇的哥哥朱湘。为了捞点好处,朱湘向当地缉捕队队长李家焯告了密,于是稽查队派人监视孙中山。

孙中山感觉到情况不妙,立即决定中止行动,可为时已晚。当天广州开始全城大搜查,陆皓东等6名起事主要成员被逮捕,七箱枪支也被扣押。

就这样,革命党人的第一次武装行动尝试失败告终。

起义失败后,被清政府通缉的孙中山逃往日本

孙中山在广州匿居了三天,得知陆皓东被捕之后,烧毁起事名单,埋妥了炸弹,化装成苦力,转赴香港。

昔日同学陆皓东的死对于孙中山震动很大,称他是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更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坚持沿用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革命党党旗,之后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

后果

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未举先败,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并未气馁,同盟会又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黄花岗起义意义最为重大,它迎来了全国革命的高潮。

结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清廷的最初一击——广州起义,揭开了全国范围内以武装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序幕。

阅读数 3.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