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淑女的中和之美 |《诗经》“关雎”
《国风·周南·关雎》作为《诗经》的第一篇, 其地位更加与众不同,作为如此经典的《诗经》的起始, 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欣赏性。
关雎
00:0004:54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诗经》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 《诗经》多来自于民间歌谣, 或周朝乐官所作,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关雎》是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具体产生于周代, 通常被认为是表达男女之间爱情的诗篇, 全文巧妙地运用了“兴”的手法进行写作, 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诗经·关雎》

《关雎》

《关雎》讲述的是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是从男子的角度来描写。第一句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种所说的“君子”形象,出自“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中,若是缺乏“文”这样的品质则显得粗野,若是缺乏“质”则显得虚浮,将“文”和“质”结合统一,才是“君子”, 实际上有学者曾提出,儒家思想中的“‘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而对于集“美”和“善”于一身的《关雎》,则切实体现了孔子对艺术审美的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谦谦君子,有节有度,这十分符合儒家审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讲述这位“君子”在追求“淑女”的时候, 茶饭不思,日夜思念的情景。“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当“君子”追到了“淑女”之后,以琴相合,奏鼓鸣乐,喜气洋洋,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代表着孔子儒学中广义的中和之美。

《关雎》

现如今《关雎》受到作曲家们所青睐,赋予其全新的风貌,为它进行音乐艺术上的提升,目前已知《关雎》有好几个版本,例如合唱形式版《关雎》、独唱版《关雎》等,哈辉、宋祖英等知名歌唱家都曾演绎过各不相同的版本。可见,《关雎》不仅具有文学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可改编性, 它代表了中国古典诗词最经典的功能——入乐歌唱,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典诗词在过去不仅是吟诵,更有乐府等机构专门对其进行歌唱艺术加工,如今现代作曲家们将它们改编后, 亦是赋予了古典诗词新的生命。

阅读数 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