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高卢战争;后果:条顿堡森林战役。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高卢战争:公元前58年,罗马共和国将领恺撒出征高卢(今法国及周边地区),征服了与高卢人结盟的日耳曼部落,将罗马的统治范围扩展到了莱茵河流域。
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发动了对日耳曼尼亚的征服战争。到公元6年,日耳曼尼亚的日耳曼人被罗马征服,罗马军团入驻当地统治日耳曼人。
此前,日耳曼人经常越过莱茵河,骚扰罗马帝国的边境,双方互有胜负。
公元前12年,奥古斯都让他的两个继子德鲁苏斯和提比略,负责对日耳曼人的征服战争。

提比略负责在日耳曼尼亚南边防守,德鲁苏斯负责从莱茵河出发,向东进攻日耳曼人。
一方面,提比略在日耳曼尼亚南部的多瑙河地区建立防卫线,以现在的维也纳、布达佩斯为中心建立军事基地,控制日耳曼尼亚以南的多瑙河地区。
另一方面,德鲁苏斯率领五个军团从莱茵河防线出发进攻日耳曼人。他让军队从莱茵河上船驶入北海后,再从另外一条汇入北海的河流逆流而上,进攻日耳曼人的中心地带,目标是将罗马军团的防线从莱茵河向东推到易北河。
因为莱茵河的河道曲折,防线太长,需要大量兵力。而易北河比较直,需要的兵力比较少,而且还能将日耳曼人向东驱逐,使他们远离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

德鲁苏斯的进攻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沿途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日耳曼部落,直达威悉河流域(今德国西北部)。但因为粮草供应跟不上,德鲁苏斯不得不撤军回到莱茵河。
日耳曼人吃了败仗后,吸取各自为战的教训,切鲁西、苏维比和锡加姆布里等部落组成了一个联盟,发动对德鲁苏斯的反击,进攻莱茵河防线。但是日耳曼人的进攻完全没有章法,又被罗马人击败。
为了避免征战途中再次出现粮草短缺问题,德鲁苏斯稳住阵脚后,改变了之前的战略,制定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计划。
新战略有两个要点,一是在新征服的地方修建要塞和堡垒,使其成为物资补给中心,然后再向前进攻;二是军队不再返回莱茵河过冬,原地留在新征服的地方。
公元前10年,德鲁苏斯再次发动进攻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第二年成功打到易北河流域。
但是德鲁苏斯在凯旋途中,突然坠马受伤,后来伤重去世。此前一直负责在多瑙河地区负责防守的提比略就接过了征服日耳曼人的重任。
两年后,提比略未完全征服日耳曼尼亚,就辞职隐居了起来。据说是因为和妻子(奥古斯都的女儿)不和;也有说是因为提比略原本有希望继承帝位,但奥古斯都有意培养他的两位外孙为继承人,提比略为自保只好暂时蛰伏。日耳曼人长时间遭受罗马人的进攻,也损失惨重,无力发动进攻,战争暂告一段落。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公元4年,当年奥古斯都的两位外孙相继去世后,将提比略收为养子,正式确立了他继承人的地位。
为了巩固自己继承人的地位,提比略重新出山,率领罗马军团兵分三路,再次开启了对日耳曼人的征服战争。
一路从莱茵河的上游过河向东进攻,占领日耳曼尼亚流向北海的四条大河(莱茵河、埃姆斯河、威悉河和易北河)的上游地区。
另一路由提比略本人率领,从下游渡过莱茵河,占领四条大河的下游地区。还有一路海军,从四条大河的入海口逆流而上,南北夹击,计划占领日耳曼尼亚全境。
日耳曼人无力抵挡罗马军团的进攻。到公元6年,提比略的军团掌控了日耳曼境内除了易北河之外的所有重要河流。日耳曼尼亚基本被罗马征服。
后果
条顿堡森林战役:公元9年,日耳曼尼亚(莱茵河、多瑙河与北海、波罗的海之间的广大地区)的日耳曼人不满罗马占领军的统治,在条顿堡森林伏击罗马军团,大获全胜;此后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一直以莱茵河为边界。
结论:日耳曼人被罗马征服的过程,也是接受罗马先进文化的过程。罗马人在日耳曼尼亚修建的道路和城市,传播的文化和艺术,都促进了日耳曼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