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几代人成长的歌坛“不老松” |《让我们荡起双桨》
来,一起歌唱金色童年……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让我们荡起双桨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mp3
00:00 02:23

要是说起童年时候唱得最多的一首儿歌,从八零后到零零后都大概会给出同样的答案:《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剧照

跨越几代人的惊人一致性足以证明,《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确是最成功的儿童歌曲。但同时,它也是最“失败”的电影配乐。其实,说它“失败”,倒不如说它“过于”成功:《让我们荡起双桨》原本只是电影中的插曲,而它的光芒却大大盖过了电影本身;而且在歌曲后来的生命中,《让我们荡起双桨》甚至直接脱离了原片电影而独立发展。

读到这里,你大概还不知道这部电影是什么吧?1955年,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发行了电影《祖国的花朵》,讲述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帮助班上落后的同学进步成长、并被接受进入少年先锋队的故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校园儿童故事片,其中“好孩子帮助有缺点孩子”的故事模式和人物设置,到如今仍然在儿童电影和儿童小说被延续下来,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时代代表性。

《祖国的花朵》正式海报

这部电影的导演严恭,当时年仅40岁,但严恭1949年首次执导电影便拍出了《三毛流浪记》这样在中国影史上极其有分量的作品,于是这次导演的重担又交到了他肩上。

乔羽

​电影拍摄期间,严恭邀请作曲家冼星海的徒弟刘炽为影片《祖国的花朵》作曲,而刘炽又推荐了当时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创作室工作的乔羽作词,之后两人便经常随剧组拍摄生活,为作词作曲收集灵感。

刘炽

7月的某天,剧组全体成员带着电影中的小演员们到万寿山体验生活,刘炽便也一同前往。当天天气晴朗、云淡风轻,昆明湖的碧波荡漾配着颐和园的绿瓦红墙,让人十分惬意,成年人、小孩子们打成一片,都玩得很开心。

《电影传奇》片段

不会游泳的刘炽从小怕水,但当孩子们坐船玩水热情招呼他一起的时候,也只好硬着头皮一起了。看着孩子们划船欢笑,在波浪和微风中灵感便自然地出现在了刘炽的脑中。他赶紧上了岸,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开始记下刚才的灵感。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打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调便完成了。

然而,刘炽所写的第一版曲谱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样子。2004年,为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崔永元为央视拍摄《电影传奇》系列纪录片时,找到了刘炽所写的从未面世的第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曲谱,并请合唱团重唱了这一版。

《电影传奇》片段

许多人觉得《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这样的感觉在刘炽更加抒情委婉的第一版曲谱中不能再明显了。忧伤的感觉一方面的确是有迹可循的:曲子是用小调五声音阶写成的,自带忧郁婉转的气质。

但听到第一版让我们更接近这首歌创作的源头,也更能看清忧伤的由来:当时34岁的刘炽写童年,写的不仅有童年的快乐阳光和无忧无虑,更有成年后对于无法挽回的童年时光的怀念和感叹——如此以来,忧伤之感便是无法避免的。

经过一番修改,刘炽将《让我们荡起双桨》从“大哥哥、大姐姐唱的歌”改成了更贴合小孩子心理状态的歌曲,表现出孩子的天真活泼、烂漫可爱。改版后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也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儿歌版本了,但大概原版的怀旧伤感仍在新的曲调之中留下了一丝痕迹。

电影《祖国的花朵》片段

电影一经上映,孩子们便学会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在校园里传唱。后面的故事我们也知道了:它成为经典儿歌和合唱金曲,被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又被选为小学三年级教材中的课文;它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材,和《我爱北京天安门》一起成为了中国儿歌的代表[1]。

《让我们荡起双桨》成为几代人的童话:孩子们欢笑着唱它,抒发天真的快乐;大人们微笑着、也许出神地唱它,回味逝去的童年。这首不老的儿歌融入了时代的脚步,陪伴着新中国和她的孩子们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插图

而乔羽和刘炽二人在第二年又一次联手合作,便造就了另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我的祖国》,不一样的风格,却同样感人动听。

刘炽和小演员

93岁高龄的乔羽先生现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名誉院长,而可惜的是,刘炽先生在1998年便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作为一个作曲家,刘炽的生命因他的创作而以另外的形式继续延续着:他在二十世纪写下的旋律,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在哺育着新的祖国花朵、感动着一代代的国人;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定还会有无数可爱的孩子们,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慢慢长大……

注释:[1] 赵征溶,“《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创作往事”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