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四帝共治体系崩塌;后果:基督教兴起。
文/WMS
前因
四帝共治体系崩塌:戴克里先皇帝在统治期间确立了四帝共治制度,帝国的东部和西部分别有一位正皇帝和一位副皇帝,正皇帝任满20年退休,由副皇帝接任正皇帝,并任命新的副皇帝。但他退休后这一体系无法维持。
公元306-324年间,君士坦丁皇帝通过外交与战争消灭其他的皇帝,重新统一罗马帝国。
统治罗马二十年之后,皇帝戴克里先主导了四帝共治体系的第一次皇帝换届。戴克里先能够毫不贪恋权力,说退休就退休,但是其他人不能抵挡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诱惑。从戴克里先退位之时起,内战的种子便已经开始发芽。

戴克里先头像
之后几年的混战,不断有新皇帝出现,旧皇帝死去。最后只剩下君士坦丁,马克森提乌斯,戴亚和李锡尼四位皇帝。君士坦丁与李锡尼结盟,而马克森提乌斯和戴亚结盟,双方势同水火。
首先打响的是君士坦丁与马克森提乌斯的战争。马克森提乌斯在意大利有十八万军队,但是他的部下之间缺乏统一指挥,分散在意大利各处。正是看到这一点,君士坦丁在公元312年春天率领四万精兵翻越阿尔卑斯山发起了突然袭击。
君士坦丁的出现令马克森提乌斯措手不及,他的部下在都灵才组织起一次阻击战。他的部队有大量重甲骑兵助阵,君士坦丁使用铁棍这种钝器克制了重甲骑兵,战胜敌人并进入米兰,接管了波河流域。
从米兰到罗马之间有弗拉米尼亚大道可抵达,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君士坦丁决定下一步先攻打意大利东部的交通要冲维罗纳,再从维罗纳南下罗马。
在通往维罗纳的路上,君士坦丁遭遇了马克森提乌斯麾下最得力的干将——禁卫军长官卢修斯·庞培并击败了他,进而围困维罗纳。败军之将卢修斯·庞培又组织起了数万人的军团,企图解维罗纳之围,君士坦丁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主动出击歼灭了庞培的军团,维罗纳也望风而降。

君士坦丁统一的步骤
君士坦丁率领他连战连捷的大军,抵达了罗马城外,马克森提乌斯率领仅剩的三万禁卫军沿着台伯河布阵,与君士坦丁背水一战。
君士坦丁亲率骑兵冲锋撕开了对方的防线,分割包围敌人,马克森提乌斯眼看大势已去,下令退回罗马城再做打算,但是只有米尔维安桥这座浮桥可供渡河退回罗马城。上万名败兵一齐涌向浮桥,压垮了这座桥,马克森提乌斯本人也淹死在台伯河,残余部队立刻向君士坦丁投降,结束了这场内战。
在战斗开始前,君士坦丁声称他看到天空中出现了十字架,这是基督徒的神灵上帝保佑他的军队战胜敌人的标志,这也使得米尔维安桥之战被视为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同年,李锡尼也战胜了戴亚,成为了东部唯一的皇帝。
之后的十余年里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开始冲突不断,李锡尼节节失利,如果不是哥特人发起了入侵,令君士坦丁不得不暂时停战,可能君士坦丁的胜利会来得更早一些。公元324年7月3日,两位皇帝在亚德里安堡迎来了决战。
君士坦丁的西部军队有十二万人,而李锡尼的东部军队有十六万人。君士坦丁亲率骑兵冲锋一举突破了李锡尼的防线,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李锡尼大势已去但仍然负隅顽抗,君士坦丁的长子克里斯普斯率领的海军再次以少胜多歼灭了李锡尼的海军,协助君士坦丁占领了拜占庭城。

君士坦丁铜像
此时的李锡尼只剩下比提尼亚的五六万新兵,君士坦丁没有迟疑,迅速地将自己的军队运送到海峡的另一侧,击败了李锡尼仅剩的部队,最终统一了罗马帝国。
后果
基督教兴起:君士坦丁扶植基督教,从而使得基督教脱离了被迫害地位并成长为罗马帝国最大的宗教。
结论:君士坦丁的再次统一为他此后的社会改革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为罗马在四世纪短暂复兴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