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袁世凯下野;后果:南北议和。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袁世凯下野:摄政王载沣主持朝政后,厌恶袁世凯,袁世凯下野避难回到河南老家。
1911年,清廷谕令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赶赴武昌镇压辛亥革命中的南方革命军。
来给袁世凯传达朝命的人是阮忠枢,任务落到阮忠枢头上,除了因为他是内阁参议大臣,还因为他和袁世凯的关系好,十几年前袁世凯在小站练兵,阮忠枢就依附袁世凯,并深受信任。
重新任用赋闲在家的官员,一纸调令已经足够,本来犯不着如此大费周章,但清廷非要找和袁世凯关系亲密的阮忠枢去通知,实际是怕袁世凯找借口不肯出山,最担心这事的是摄政王载沣。

载沣画像
光绪和慈禧死后,年幼的溥仪继承了皇位,朝政由溥仪父亲摄政王载沣掌控。载沣很厌恶袁世凯,因为袁世凯在维新变法中支持慈禧,导致光绪被囚禁。载沣是光绪的兄弟,想要杀袁报仇。
载沣的想法没能落实,因为清廷实权人物庆亲王奕劻等反对,说袁世凯有才干,不能这么杀了。双方各退一步,袁世凯说自己有病在身,解职回到老家河南安阳洹上村,远离权力中枢。
但时局变化很快,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镇压不利,武汉成了革命党人天下,相持不下之际,清廷再次想起袁世凯。庆亲王奕劻收过袁世凯的贿赂,也认可他的才干,提议袁世凯出山。
摄政王载沣不同意,他厌恶袁世凯,亲自将其赶回老家,把袁世凯找回来,不但没面子,也怕袁趁机掌权。但派出去的满族将领相继打败仗,奕劻对载沣说,除了袁还有谁堪当大任?
袁世凯曾在小站练兵取得成效,本人精于军事,而朝廷倚重的精锐部队北洋军队,都是袁掌兵时培养出来的嫡系,别人指挥不动。奕劻还对载沣说,不用袁世凯,亡国就在旦夕之间。
同意袁世凯出山的朝臣也很多,西方各国怕中国政治动荡损害自身利益,也支持袁世凯出山。北京东郊民巷使馆区的各国公使,都认可袁世凯的能力,说中国复杂局势只能由袁世凯处理。
在中外的共同建议和局势逼迫下,载沣最终做出妥协。阮忠枢到了河南洹上村,把朝命告知袁世凯,当载沣猜想袁世凯能否答应出山时,袁世凯没有拒绝,当即领命。但实际丝毫未动。

袁世凯画像
袁世凯给朝廷写折子说,被朝廷重新重用,作为臣子内心感动,但自己发烧头疼精神恍惚,一旦病好了,绝对立刻南下武汉。袁世凯根本没病,他所以故意拖延,是在为自己争取权力。
不久后,载沣再次催促袁世凯,命其赶快治病。袁世凯开始提要求,他回复说,现在武汉前线统帅是陆军大臣荫昌,我自己单枪匹马去了,手底下无兵无粮,对局势起不了什么作用。
袁世凯提要求时,武汉的各国领事见局势危急,发布公告宣布中立,意思在革命军和清廷间两不相帮,客观支援了武汉革命形势。但这对清廷来说是火上浇油,载沣答应给袁世凯兵权。
有了军权的袁世凯开始招募军队,他在山东河南等地招募了壮丁一万两千多人,编成25营,作为湖北巡防军。袁世凯还找支持自己出山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帮忙,向各国银行贷款筹粮。
载沣没有完全放心袁世凯,袁请求派往湖北的第二军,在载沣的暗中干涉下,迟迟未能南下。袁世凯认清自己只是清廷平乱的棋子,平定了南方革命党之际,也就会是自己再度下野之时。
军队和粮食筹集完毕,袁世凯开始寻找更多帮手,北洋系的将领段祺瑞等人,在袁世凯极力要求下被调往武汉。但袁世凯并非想让他们真去前线打仗,袁世凯嘱咐他们慢慢走,等等看。

段祺瑞画像
袁世凯的想法是通过拖延来等待形势变化,和南方革命党人僵持的时间越久,自己也就能稳住并扩大手中权力。他对部下说,南方革命党不同于一般土匪,想要剿灭,只怕没那么容易。
袁世凯在思考自己的前途,他觉得自己有几个选择,一是学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难免事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二是和南方革命党合作推翻清廷,但自己在革命中的地位不会很高;三是暂时保住清廷,并和南方革命党人和谈,自己在两派之间纵横捭阖,把手中的权力最大化。
北洋集团的内部官员孙宝琦给袁世凯提建议说,和南方革命党的战斗,无论输赢,对你都是不利的,赢了会被朝廷雪藏,输了要承担战败责任,只有和南方革命党人和谈,对你最有利。
袁世凯叫儿子袁克定暗中去前往北京,会见各国公使,列强听说袁世凯想和革命军和谈,对其在华利益大有帮助,都表示支持。就这样,袁世凯为了稳固权力,开始与革命党人和谈了。
后果
南北议和:袁世凯出山后,为了稳固手中权力,开始和南革命党人议和。
结论:袁世凯出山帮助清廷暂时控制了南方革命局势,但也由此窃取了清廷的政治军事权力,开启了和南方革命党人的议和,最终导致清帝退位,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