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3年维也纳之战:扩张梦破碎
前因:《沃什瓦尔条约》;后果:《卡尔洛维茨条约》签订。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沃什瓦尔条约》:公元1664年,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沃什瓦尔签订了为期二十年的和约。

公元1683年,在大维齐尔(宰相)卡拉·穆斯塔法的率领下,奥斯曼帝国军队围攻了维也纳两个月,最终因受到波兰军队的攻击,以战败收场,结束了向欧洲的扩张。

一年前的秋天,奥斯曼帝国苏丹的马尾旌旗在皇宫中升起,宣告苏丹穆罕默德四世本人将要离开都城,率军西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在1664年签订过一份和约,为期二十年。本来哈布斯堡王朝打算续约,可是卡拉·穆斯塔法要求哈布斯堡王朝割地赔款,否则不会续约,奥地利的使者拒绝说,您要是想要土地和钱,只能靠战争,空口几句话可不行。

卡拉·穆斯塔法像

这种结果正是卡拉·穆斯塔法想要的。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实权,已经在科普鲁律家族手里掌握了三十年,卡拉·穆斯塔法正是科普鲁律家族的养子加女婿,靠家族背景做了大维齐尔。但是,卡拉·穆斯塔法对此还不满足,他想征服所有基督徒,成为举世闻名的征服者,所以故意在谈判中激怒奥地利人。

奥斯曼帝国有十几万军队,还有附属国克里米亚的几万骑兵,而维也纳只有几万人,各地的诸侯赶来救援也需要时间。而且西欧还有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死敌法国牵制,奥地利人很难全力抵抗奥斯曼大军,因此卡拉·穆斯塔法对攻克维也纳很有信心。

科普鲁律家族掌握大权几十年,在帝国内威信极高,还有很多老部下支持,苏丹穆罕默德四世也改变不了出战的决定。当然,卡拉·穆斯塔法也没准备和穆罕默德四世分享胜利,出征之后,卡拉·穆斯塔法接管了前线的指挥权,让穆罕默德四世驻扎在后方。

在战前会议上,有将领提出采取,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应步步蚕食的策略,先拔掉维也纳周边的据点,再发动全面进攻,保证大军后方安全。卡拉·穆斯塔法则坚持直接进攻维也纳,还骂提出蚕食战略的将领是老糊涂。维也纳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如果占领这里,可以极大地扩大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影响力,卡拉·穆斯塔法一心想征服欧洲,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

奥斯曼军队包围维也纳城

1683年7月13日,奥斯曼大军抵达维也纳。这时的情况对奥斯曼非常有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已经逃走了,城中只有一万两千左右的守军,而奥斯曼军队有将近二十万人。奇怪的是,卡拉·穆斯塔法占据全面优势,却迟迟没有发动进攻。

卡拉·穆斯塔法是想等维也纳人自己投降。按照奥斯曼帝国传统,攻陷一座城市就要允许士兵抢劫,但如果这座城市投降,那么所有财产就归苏丹所有。卡拉·穆斯塔法掌握帝国实权,如果维也纳投降,城中一切就都是他的,所以他不愿意强攻。

卡拉·穆斯塔法派使者给维也纳守军送信,要求全城人投降并皈依伊斯兰教,遭到了拒绝。目的没达到,卡拉·穆斯塔法这才下令攻城。

这一打起来,奥斯曼人才意识到自己准备不足。维也纳城中的火炮特别多,火力比奥斯曼军队强大。而且,奥斯曼军队远道而来,没有携带不易运输的重型火炮,拿维也纳的石砌城墙根本没办法。

卡拉·穆斯塔法下令,在各个方向往城里挖地道,改强攻为偷袭。据说,发现奥斯曼人挖地道的是维也纳的面包师。为了和面烤面包,这些面包师每天都起得很早,黎明的城里静悄悄的,他们听见了地下挖土的声音,赶紧通知了守军,导致奥斯曼军队偷袭失败。

据说,为了纪念面包师的贡献,维也纳人特意把面包做成号角的形状,这就是牛角面包的起源。

奥斯曼军队久攻维也纳不下,给了利奥波德一世调集援军的机会。德意志诸侯以及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接到求援,各自带领军队向维也纳进发,一路之上几乎没遇到阻拦。这就是卡拉·穆斯塔法没选择蚕食战术的后果。

奥斯曼军队专注于攻城,没有警戒周边的情况。扬·索别斯基轻松登上维也纳郊外的制高点卡伦山,把奥斯曼军队的布防看了个一清二楚,随即指挥军队进攻。奥斯曼军队毫无防备,连调转炮口的时间都没有,被打得溃败。

卡拉·穆斯塔法带着残兵败将逃到匈牙利,第一反应不是重振旗鼓,而是推卸责任。他指责之前反对他直取维也纳的将领临阵脱逃,处死了他们。卡拉·穆斯塔法找替罪羊也没用了,这次奥斯曼帝国前所未有的惨败,让他声望一落千丈,失去了人心。穆罕默德四世借此机会,派使者绞死了卡拉·穆斯塔法,夺回了大权。

后果

《卡尔洛维茨条约》:公元1699年,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各国签订条约,割地求和,结束了长达十六年的战争,也结束了在匈牙利的统治。

结论:1683年维也纳之战后,奥斯曼帝国结束了向欧洲的扩张,转为战略守势。欧洲各国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率领下连续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