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小站练兵;后果:袁世凯出山。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小站练兵:袁世凯小站练兵,为小站班底、北洋集团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1898年,直隶总督荣禄接见直隶文武,袁世凯率小站军官前来,小站班底至此初步形成。
袁世凯已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近三年,他率领小站军官们来见荣禄,既是向直属长官荣禄展现自己的练兵成就,也把自己在小站新军初步搭建起来的政治军事班底,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袁世凯去见荣禄时,练兵成就已受到朝廷瞩目,恭亲王奕䜣就上奏说,袁世凯练军成效卓著,应让其担当防御京津的重任。小站练兵成就的取得,和袁世凯的努力有关,也离不开小站军官的团结协作。但要聚合起这样一个军官群体,其实并不容易。袁世凯为此想了不少办法。

袁世凯剧照
抵达小站镇后,袁世凯思考军官问题,他觉得练兵不难,难的是找到好将军。他最初想借鉴曾国藩组建湘军的办法,可仔细想行不通。曾国藩建湘军,很多成员都是门生故吏,可袁世考科举,连乡试都没中,根本没有同学师长的关系。不过,袁世凯曾驻扎朝鲜,他有些旧部。
袁世凯最先想到了刘永庆,刘永庆和袁世凯关系密切且办事得力,袁世凯写信说自己在小站练兵要人帮忙,刘永庆欣然前往。和刘永庆同时来的一些人情况差不多,袁世凯让他们负责练兵。
刘永庆等的到来,帮袁世凯解决了初步难题,可没多久,袁世凯发现还是缺人。刘永庆等都是将军,但军中还得有帮自己出主意的,这人不能是赳赳武夫,不但要有文化,还得有计谋。
按照这样的标准,袁世凯想到了徐世昌。徐世昌是袁世凯的结义兄弟,袁世凯想找个说心里话的,找徐世昌最合适。此时的徐世昌在家为母亲守丧,袁世凯写信邀请,徐世昌的表现却有点为难。
徐世昌答应了袁世凯帮忙,但表现不是很积极。袁世凯很快想明白问题所在,徐世昌是翰林院编修,是给皇帝起草诏书的,他来小站军营帮忙,属于自贬身份。

徐世昌画像
袁世凯给清廷上书说,小站缺少人才,希望朝廷保留徐世昌的翰林编修的资格,让他去小站帮忙。徐世昌很快来到小站,成了袁世凯的首席参谋,袁世凯不在时,就委任徐全权处理军务。
袁世凯找到的刘永庆和徐世昌,不是老部下,就是好亲友。可随着小站练兵规模扩大、军纪也越发严格,士兵里很多人逃跑,袁世凯决定找到更多新帮手,他把目光转向了淮军将领。
袁世凯本人出身淮军,这支部队由李鸿章创建,在甲午战争遭遇毁灭性打击后,很多淮军老将赋闲在家。袁世凯觉得练就强大军队,训练者本身需要身经百战,淮军老将就是最佳人选。
淮军老将姜桂题是行伍出身,曾镇压捻军、收复新疆,听说袁世凯要人,自己主动来了,而淮军将领张勋也曾参与中法、中日战争,这些人军事经验丰富,对士兵起了很强的震慑作用。
姜桂题、张勋等淮军将领的到来,给袁世凯提供了帮助,但时间长了,新问题凸显出来。袁世凯要仿照西方军制练兵,但淮军旧将知识陈旧,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袁世凯需要找新人。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培养新式军官的天津武备学堂开办了近十年。不过此时军界大部分由旧式将领把控,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没什么出路,袁世凯找天津武备学堂的负责大臣荫昌帮忙。
荫昌给袁世凯举荐了段祺瑞、王士珍等人,袁世凯没迟疑,当即全部录用。袁世凯很快发现,段祺瑞等新式军官和以前的将领不同,段祺瑞军事理论水平高,是同辈中公认的佼佼者,到小战后立刻制了新的练兵章程,而王世珍精通西方兵制,军中有大事,袁世凯一定向他咨询。
意识到新式军官能发挥大作用,袁世凯极力吸纳他们到小站来。不久后,冯国璋、曹锟等武备学堂毕业生相继加入,小站百分之七十多的将领都是新式军官,小站的整体面貌发生改变。

冯国璋画像
新加入的段祺瑞、王世珍、冯国璋、曹锟等人,大都出身贫困,是迫于生计才从军的,在循规蹈矩的陈旧官僚体系中,根本就看不到出头之日。袁世凯把他们聚集到小站,不但给了他们极好的待遇,又对他们加以提拔重用,众人无不心情舒畅,才华也随之得到了充分施展。
袁世凯对待来小站的各路人才赏罚分明,虽然练兵场上严肃认真,但私底下跟众人亲密无间,淮军旧将领姜桂题被他叫做“蹄子”,张勋被叫做“天将”。袁的朝鲜旧部好友阮忠枢想取妓女做小妾,袁世凯说这么做妨碍军队名声,暗中却帮阮做好了嫁娶准备,让阮终生感激不尽。
袁世凯还给丧妻的冯国璋续弦,以此来加深两人的亲密关系,并把自己的义女嫁给了段祺瑞。
就这样,在袁世凯一步步招徕人才、笼络人才的动作中,以他为首的政治军事班底形成了。
后果
袁世凯出山:小站班底作为晚清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为袁世凯掌控,袁世凯凭此被清廷重新启用。
结论:小站班底的形成,增强了袁世凯的政治军事实力,成为袁世凯重新出山、逼迫清帝退位、夺取辛亥革命果实的重要实力筹码。小站班底也成为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