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933年3月21日,德国通过《授权法》;后果:1938年2月4日,希特勒清洗国防军。
前因
1933年3月21日,德国通过《授权法》,纳粹独裁统治正式形成。
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于慕尼黑展开了对冲锋队的清洗,队长恩斯特·罗姆被处决,史称“长刀之夜”,亦称“蜂鸟行动”。
罗姆是一战时的老兵,在早期罗姆凭借他在军中的人脉,并利用那些老兵对德国战败的强烈不满,替初出茅庐的希特勒网罗了一支强有力的护卫队。
在希特勒崛起的初期,罗姆曾与希特勒并肩战斗,并在政变失败后与希特勒一并锒铛入狱,出狱后又在希特勒委任下重整冲锋队。
多年的风雨同舟更是让罗姆与希特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其他人都要尊称希特勒为“元首”的时候,只有罗姆还能亲切地叫他阿道夫,这在当时是极不寻常的。
然而,从1930年起,罗姆却开始与希特勒渐行渐远,两人的矛盾最终激化,以致希特勒下令血洗了冲锋队。
为什么两人最后会分道扬镳?

左为罗姆,右为希特勒
1933年,为庆祝希特勒当上总理,冲锋队举行了盛大的火炬游行,火光组成的巨大“卐”字照亮了夜空。此时的冲锋队已有200万人,几乎是德国正规国防军人数的20倍。
眼看着自己的挚交好友得登大位,自己又手握重权,罗姆因此膨胀,他叫嚷着要进行“二次革命”,并搬出纳粹原先的信条《二十五点纲领》,提出铲除资本家、旧贵族等反动右派,实现工业国有化,提升工人地位等主张,并且要以具有“革命”精神的冲锋队代替保守的国防军。
他的言论引起了魏玛共和国中原有将领们的愤怒。而这一伙人,正是希特勒万万不愿意得罪的。
此时,希特勒刚刚掌握国家政权,他迫切的需要那些右派给他以金钱支持以及社会的稳定,此时此刻清算右派是绝对不行的。而且,比起乌合之众的冲锋队,只有实力更强的正规军才能帮助他成就大业。此外,随着老总统兴登堡大限将至,希特勒若要继任总统,也必须得到军队的支持。
但一根筋的罗姆却没看到这些,他认为:“阿道夫腐烂了。他背叛了我们所有的人。他只和反革命分子交往。”
罗姆开始纵容手下肆意骚扰中产阶级,他自己则在信任的私人小圈子里拐弯抹角的对元首进行言行攻击。
所以,罗姆的这支冲锋队逐渐不再扮演着“护驾”之能,反而愈发的成为了希特勒的政治负担。
1934年4月11日,希特勒与国防部长布隆贝格、参谋总长莱希瑙上校、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将军和年老的兴登堡总统进行了一次高层会议。
与会的有所有都在要求希特勒对罗姆采取决定性的行动。这些德军高层表示,如果希特勒能够除掉罗姆,整治冲锋队,那么他们将会在兴登堡去世后拥护希特勒继任总统。
不过在此时,希特勒依然没有计划要毁灭罗姆。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希特勒无疑是需要这样一支私人武装的,但如何处理冲锋队和国防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希特勒需要时间去思考的问题。
阿道夫·希特勒的时间地图
正当希特勒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处理冲锋队的时候,当时纳粹内部也开始了新一轮权力斗争。
戈林与希姆莱已经联起手来对付罗姆,这两个人不断造谣罗姆要发动政变,让希特勒的忧心变成了杀心。
纳粹党内,除了罗姆带领的冲锋队这一军事势力之外,还有以戈林和希姆莱领导的秘密国家警察团体,俗称“盖世太保”。
此前在国会纵火案中,戈林就通过盖世太保大肆清洗了希特勒的政敌德国共产党。在希特勒成为总理之后,作为盖世太保一号和二号头目的戈林和希姆莱准备进一步发展盖世太保团体,企图在德国建立一个属于盖世太保的警察国家系统。
罗姆手下那几百万不听管束的冲锋队就成了盖世太保的最大阻力。
于是,戈林和希姆莱两人开始暗地筹谋,他们不断搜集冲锋队领导人的丑闻,更伪造了罗姆准备带领冲锋队暴动的谣言,甚至早已草拟好了开始清洗冲锋队后,准备逮捕和枪毙的名单。
1934年6月,兴登堡向希特勒发出最后通牒:“事情正在越变越坏,请把它们清理一下。”并表示,如果德国的政治局势持续紧张,他会考虑颁布戒严令。而如果戒严令一出,希特勒将会再次一无所有。
正是以上的一切让希特勒最终下定了决心。

1934年7月1日,正与部下缠绵的罗姆被逮捕。在这紧要关头,希特勒仍想对他的朋友网开一面,但架不住戈林和希姆莱的施压,最终决定赐他自裁。希姆莱将执行命令的任务交给了名叫艾克的集中营指挥官,他的格言是“容忍是虚弱的标志”。
晚上六点左右,艾克走进了关押罗姆的单人监狱,他给了罗姆一份《种族观察者报》,头版头条正是“罗姆被逮捕和革职——对冲锋队的全面清洗”
艾克随后将只有一颗子弹的左轮手枪放在桌子上,他告诉罗姆:“你的生命已经结束,元首再给你一次表现的机会。”
“要杀我,就让阿道夫亲自来吧!”,这是罗姆的遗言。
随后艾克的助手推开了单人牢房的们,对罗姆射出了两颗子弹,罗姆气绝身亡。
后果
1939年,纳粹党卫队掌权,开始在傀儡政权开始了犹太人大屠杀。
结论:在“长刀之夜”中被杀的冲锋队骨干有一千多人,此后不久,希特勒便在军队拥护下登上了权力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