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袁世凯出山;后果:清帝退位。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袁世凯出山:袁世凯被清廷起用出山,为了扩张自身权力,攫取革命成果,开始与南方革命党人议和。
公元1911年,南方革命军中央政府大都督黎元洪通电南方各省,与清廷停战,开始议和。
黎元洪通电议和,是因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遭遇了阻力,武昌起义事出仓促,革命军起兵后粮饷不足,面对袁世凯调来武汉的北洋军,想打胜仗已经不那么容易,败仗倒打了不少。
议和还有个重要原因是革命党人内部成分复杂,有新军、有会党,也不缺流氓和无赖。黎元洪自己则是旧官僚出身,因资历较深,先被拥戴湖北都督,后来被推举为革命政府的大都督。
各省是分头起义的,拥戴黎元洪,完全是因为武汉首义的地位。除了推翻清廷的共同目的,革命军内部各有山头、互不统属,北伐推翻清朝的阻力重重,议和成了形势逼迫下的选择。

黎元洪画像
但最先提出议和的不是黎元洪,而是袁世凯。袁世凯被清廷起用重新出山,为了保住自身权势,不断对清廷说形势紧张,索取更多权力,同时用武力威胁革命军,迫使南方各省屈从。
袁世凯被起用之初,就和南方开始接洽,他让黎元洪的同乡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说自己可以和革命军合作,清廷也准备实行立宪,黎元洪这些革命领袖,都能到清廷做官,黎元洪没答应。
黎元洪在信中劝袁世凯说,你的声望无与伦比,不如参加革命,将来民国成立,你就是总统。
袁世凯的势力在北方,半途参加武汉的革命军风险太大,但双方的态度已经表明,和谈可以继续。
不久后,袁世凯再次派刘承恩到武汉会见黎元洪,提出清廷实行君主立宪,双方正式停战,但黎元洪没答应,因为武昌起义的革命目的就是推翻清廷和帝制,实行君主立宪,等于说皇帝还在,革命目的没有完成。赶赴武汉的革命领导者黄兴、宋教仁等,也极力反对君主立宪。
双方谈判时,有人听说要实行君主立宪,拔出来刀说革命军的目的是实现共和,谁要是再主张立宪,就先吃我一刀。很多民众也在革命军政府前抗议,刘承恩见对方态度坚决,离开了。
刘承恩将消息带给袁世凯,袁将议和暂时搁置,他对立宪还是共和并不在乎,只不过此时清廷叫袁世凯去北京组织内阁,给了他扩充权力的好机会,但他没有忘记继续给革命军施压。
北洋将领冯国璋率兵占领汉阳后,想进攻武昌,被袁世凯及时阻止。面对北洋军的军事威胁,黎元洪以湖北军政府名义提出停战,这次停战是革命党提出来的,袁世凯占据了和谈主动权。

袁世凯剧照
黎元洪很快签订停战协议,双方重新谈判。袁世凯主张和谈的目的,是用最小的军事损失换取革命成果,所以在军事打击上留有余地,而革命党反对的是清廷,对袁世凯恶意本就不多。
黎元洪等革命党人觉得,只要清帝退位,实现共和,他们愿意拥戴袁世凯当总统。革命党人汪精卫曾刺杀袁世凯的政治对手摄政王载沣,被袁释放后对其极尽恭维。南方军政府总司令黄兴也说,凭借袁世凯的雄才大略,如能顾全大局帮忙推翻清廷,他将来就一定是大总统。
但并非所有革命人士都赞同议和,江西军界通电说,议和会耽误中国的前途。同盟会领袖宋教仁在报纸上发表不同意见,担心议和是被袁世凯愚弄,袁可能是想当王莽曹操,最后称帝。
反对的声音虽然不小,但没能影响和谈进程,因为革命党军力不足,北伐根本力不从心。双方的代表在上海正式会面,袁世凯方面的代表是唐绍仪,革命军方面是伍廷芳。和谈内容还
是老话题,只要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国家实行共和制度,革命党人就拥戴袁世凯为大总统。
袁世凯的和谈目的就是攫取权力,革命党愿意拥戴自己当总统,自然乐于接受,更何况谈判筹码是清廷。唐绍仪回来给袁世凯复命,袁世凯答应了。可就在这时候,议和又出了波折。
议和结束后,革命领袖孙中山听闻革命消息返回国内,他从事革命多年,声望极高。回国之后受到拥戴,在南京组建革命政府,同时被革命人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闻讯大怒。

孙中山画像
袁世凯并非不同意革命党人提出的条件,只是没能及时回复。可现在孙中山当了总统,自己的总统位置也就等于没了,袁世凯为了挽回颜面,批评唐绍仪办事不利,唐绍仪辞去了职务。
南京的革命政府成立后,北伐的呼声一度高涨,但孙中山的到来没有解决革命军派系分裂和经济困难,北伐成了空谈。为了尽快推翻清廷实现共和,孙中山给袁世凯写信,说如果不通过战争就能让清廷退位,我愿意辞去总统职务让给你。袁世凯欣然接纳,去逼迫清帝退位了。
后果
清帝退位:南北议和后,革命党人和袁世凯达成协议,以清帝退位换取袁世凯的总统位置。
结论:南北议和达成协议,促成清帝退位、清朝灭亡,也让袁世凯得以窃取辛亥革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