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为共和国总理;后果:1933年3月21日,德国通过《授权法》。
前因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为共和国总理。
1933年2月27日,德国国会失火。
火还在燃烧的时候,警察在现场逮捕了精神错乱的、躲藏在一所废弃建筑里的共产党员马里努斯·范·德·卢贝。希特勒借机大举镇压德国共产党,掀起白色恐怖。
可以说,这场纵火案“正中”希特勒的下怀。
从希特勒的角度来看,虽然他在1月30日如愿当选了魏玛共和国总理,但他的权力非常受限。
他的新内阁只包括两名纳粹分子——内务部长威勒姆•弗里克和国会议长赫尔曼•戈林。另外8名成员要么是民族主义党党员,要么是不属于任何党的保守派分子。而且,纳粹党在议会也收到了压制,584席中只占有34%的席位。
总统兴登堡是有意为之的。不仅如此,兴登堡还将前总理巴本任命为副总理。如此种种,都是为了牵制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的时间地图
希特勒当然明白兴登堡的意图,他也做好了准备,他开局第一着棋,就是提出了重新选举内阁。
而作为纳粹党的竞选对手,德共自然成为了希特勒的打击对象。
2月27日这天晚上,希特勒的“天赐良机”到了。
火势起来的时候,许多柏林人都在往国会大厦方向涌去。他们听说这座1884年竣工的巨大建筑失火了。很快,警察封锁了现场,大量消防队员冲向火场试图控制局势。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整座建筑都陷入了火海。
纳粹党高层人物同样也第一时间赶到了国会大厦。据说,一名纳粹党员急匆匆地试图给新上任的帝国总理希特勒打电话,报告国会失火的消息。接电话的是另一名纳粹高官戈培尔,他回答说:"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随即,戈培尔通知了希特勒,两人一道赶去现场。
希特勒的左膀右臂戈林在现场接应了希特勒一行人,戈林听说有两个共产党国会代表在起火前20分钟左右刚离开大厦,马上得出结论:“这是共产党起义的开始!”
他向刚来到现场的希特勒保证,他已调动警察,在柏林的每一处公共大楼附近都布置了岗哨,希望希特勒放心。
希特勒此时根本不“担心”,他立刻意识到,这是打击德共的一个绝佳的契机。
几分钟后,希特勒站在一处能俯瞰议政大厅的阳台上,他转身对周围的人大声说道:“现在我们要让他们瞧瞧!任何人挡住我们的道路都将被铲掉!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枪毙!所有的共产党同情者都必须关起来!社会民主党分子也要遭到同样下场!”

演讲中的希特勒
希特勒开始了他对德共的清洗,而他的第一步永远是控制舆论。
当晚,身为纳粹党人的国家宣传部部长戈培尔,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封锁了新闻,重新改变了《纳粹日报》的头版头条,将这场还没定案的纵火事件定性为德共“流血起义和内战的信号”。
在希特勒的煽动下,民众的不安情绪与日俱增。再加上共产党之前也确实组织多起工人罢工事件,军政机关里的保守官僚和大资产阶级也开始担心起共产党会抢班夺权。
希特勒留意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不再担心有人会阻碍他的行动,即刻派得力助手戈林对德共进行了逮捕和清洗。
戈林手里有一份4000名共产党政府公务员的名单,名单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前拟定的,以便在取缔共产党时使用。
共产党在国会中有100名议员,还有数千名地区级立法机构的代表、官吏、组织者和积极分子。一夜之间,几百位名字在名单上的人——还有几十位纳粹分子纯粹不喜欢的人,在枪口威胁下从床上被拉起来,遭到毒打、枪杀、溺死或投进监狱。
魏玛共和国政府则急忙制订出一项法令,以对抗“共产主义威胁”,德共一时之间成为了众矢之的。
当时的总统兴登堡在火灾次日就签署了“保卫人民与国家之总统令”,取消了宪法中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及新闻自由权利。通信私密权也同样遭到取消。位于柏林的政府将可以直接插手各州事务,以"确保稳定与秩序"。

国会纵火法令
这项总统令,被民间称为《国会纵火法令》。它成为了纳粹党的“尚方宝剑”,用来打击一切政敌。仅在戈林管辖下的普鲁士州,估计有1万人在2月28日应急状态令通过后的两周里遭到逮捕。
当监狱里人满为患时,纳粹的第一座集中营被授权诞生了。
那么德国人民对这场失火事件是怎么看的呢?
德国人民深信产党是真的谋划过抢班夺权,许多报纸也持这种观点。希特勒陡然成为了德国人民的大救星,救万千黎民于共产主义险境之中。
至于这把火究竟是谁放的,当时就因为缺乏证据而不了了之,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定论。
到底是荷兰人范·德·卢贝?还是共产党人?或者这根本就是纳粹党人自己放的火?不断有传言称,纳粹党自编自导了这出闹剧,就是存心要嫁祸共产党人。
不过,当今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相信,国会纵火案确实系范·德·卢贝一人所为,嗅觉敏锐的希特勒则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
后果
1933年3月21日,德国通过《授权法》。
结论:纳粹党借由此桩纵火案,为其最终走向独裁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