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民歌
民歌指每个民族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也是每个民族的劳动人民传统歌曲。

民歌形式


民歌,人民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 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如上古文献中记录的这样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十分概括地描写了原始时代狩猎劳动的全过程。全首民歌虽仅有八个字,却好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原始射猎图,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原始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

种类

高原山歌

山歌是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歌者完全不受正在从事的劳动节奏的限制,兴之所至,引吭而歌,唱腔充满自由奔放舒展悠长的特色。中国的山歌流传很广,但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山区广大地带。每一民族或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山歌歌调、歌风和衬字衬腔的习惯用法。

高原山歌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是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人们的劳动情绪。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海洋渔民号子、江河船工号子、码头搬运号子、森林号子、工地建筑号子、‌盐工号子、‌打连架号子、‌车水号子、‌打石号子等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地联系着。不同的劳动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歌唱形式。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的歌唱方式,基本上以‌“一领众合”为主。即一人领,众人合;或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慢的号子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在一般情形下,都是领句结束后,合句再进入,但也有在领句还未结束,合句就提前进入,造成两声部重叠的结构形态。

稻区‌“田歌”

中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作区之一。自古以来,稻农们都习惯于在栽秧、薅草、车水、挖地时唱歌助兴。这些民歌名目繁多,总称为田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苏中南部的‌“格冬代”、锣鼓车;上海青浦的‌“田山歌”、‌“田歌”;安徽的‌“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锄山鼓”、‌“打鼓歌”;湖北的‌“长阳薅草锣鼓”、‌“畈腔”、‌“薅草歌”、‌“远安花锣鼓”;湖南的‌“踩田歌”、‌“打锣锣咚”;福建的‌“耘田诗”;两广的‌“打锣开山歌”、‌“插田歌”;云、贵、川的‌“薅草号子”等等。

稻区‌“田歌”

田歌的传唱方式,基本上保留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一般采用‌“”、‌“”形式、‌“领”与轮流接唱形式和分组对歌形式。但田歌不象劳动号子那样,在节奏、节拍方面受劳动节奏的限制和支配。而是起讫自由、速度舒缓、随兴而歌。在这一方面,他又与山歌题材比较接近。所以,田歌是介乎劳动号子与山歌之间的一种民歌题材。

表现手法

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纳西族的相会调,在大量运用谐音同时,通篇以物拟人,如用蜂花、鱼水相会,比喻男女间的爱情。民歌的风格,因地区、民族等不同而异。傣族民歌明丽,赫哲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汉族南方民歌,吴歌又比楚歌更显细腻

民歌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自豪,流传久远的民歌,民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民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神往,与其它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同样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阅读数 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