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后果:汪景琪案。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平乱。平乱成功后,又封年羹尧为一等公。
年羹尧是扶持雍正即位的大功臣,还因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稳固了雍正初期的统治,被雍正称为恩人,年仅四十多岁,就官居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一等公。
雍正重用和恩宠年羹尧后,陆续听到一些奏报,说年羹尧对其他官员很狂妄,而且在用人上,违背法制,用自己的奴仆当高官。但雍正开始并没当回事,还斥责了参奏的人,说这些都是无知的言论,年羹尧要如此,能逃过我的眼睛吗?
但没过多久,雍正却被一些传言激怒了。
1724年,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后入京述职,雍正对将士们大兴封赏。民间开始传言说,将士们被封赏,都是年羹尧的意思,因为皇上什么都听年羹尧的,之前皇九子胤禟(yìn táng)和皇十四子胤禵(yìn tí)被幽禁,也是按年羹尧的意见处理的。

年羹尧
传闻的宗旨,无非是主上没威信,被年羹尧玩弄于股掌之中。这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他愤怒地说,难道我是黄口小儿吗,要事事听年羹尧的指点?我事事都不让人,今天却把天子之位让出去了。
雍正开始细细调查,发现之所以有这些传闻,除了因为年羹尧位高权重、受特别礼遇外,主要因为他做了很多有损皇上威严的事。
首先是在选官上。雍正准许他在川陕范围内自主选官,但巡抚、提督一类的高官,其实是雍正之前就精心选好的。但年羹尧却将这些人排挤掉,全换成自己的人。比如四川巡抚原是蔡挺,雍正即位前就将其收归麾下了。但他不顺从年羹尧,年羹尧将其弹劾,换成对自己百依百顺的王景灏。
因为有特权,为求官贿赂他的人就很多。直隶巡抚赵之垣因贪污被雍正罢免,但他贿赂年羹尧后,年羹尧无视雍正之前贬斥的谕旨,又给了赵之垣川陕地区知府的官职。
其次是广结党羽。因为雍正在川陕之外的用人上,也常咨询年羹尧的意见,他就趁机安插党羽。所以他的党羽、门徒,以及通过贿赂他求取功名的人,结成庞大的利益集团。年羹尧还让很多官员送子弟到他手下效力,这是变相的押人质,以显示对他的效忠。

雍正帝
年羹尧还擅用天子特权。进京述职,王公以下官员下跪相迎,王公下马问候,他安坐马上,只点头作为回礼;他在青海,蒙古额驸、贝勒要向他下跪磕头;他日常吃饭称“用膳”,给同级官员的函件,称令“谕”……
查到这些事,雍正才知道年羹尧的骄纵有多严重,如果不除,皇帝威严何在。但年党众多,他的私属又控制着川陕军队,不能轻举妄动,所以要先分化,再打击。
雍正摸清年羹尧的党羽名单,然后告诉他们,年羹尧多行不法,我不能容忍,然后要他们对年的不法行为表态。这些人开始不知道雍正是试探,还是真要处置年羹尧,不敢冒然发言。比如河北镇总兵纪成斌,只空洞地回应说年羹尧背恩负国。雍正将他的奏折驳回去,训斥他没罗列年羹尧的犯罪事实。纪成斌只好重新上奏,列举多名官员被年压制的事,雍正才算他过关。
年党渐渐明白,这是逼他们跟年羹尧划清界限,如果选错立场,将来一定地位不保。他们纷纷上奏,列举年羹尧各种罪状,镶白旗汉军都统范时捷、四川巡抚李维钧等数十名年党官员,都上交了雍正满意的奏折。年党在年羹尧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分裂了。
接下来,雍正把年羹尧最得力的两个亲信,四川提督和甘肃巡抚撤职,换上忠于自己的人,然后把年羹尧从他的老巢川陕调走,改任杭州将军。如此安排,雍正就不用担心处理年羹尧后,地方上会出现动乱了。

李维钧剧照
随后,他整理各级官员奏折,罗列年羹尧大罪92条,赐其自尽。因为前期准备充分,对年羹尧的处理比较平静,几乎没引起什么动乱。年羹尧的子侄和亲信,重罪者处死,轻罪者流放,煊赫一时的年氏党羽,顷刻之间就走向末路了。
后果
汪景琪案:1727年,年羹尧自尽,抄其家时,搜到文人汪景琪为年撰写的赞美文章,文章讽刺雍正嫉妒年羹尧才华,雍正大怒,将汪斩首,其家属发配边疆。
结论:年羹尧被重用而至骄狂,是雍正为扶持己方势力有意纵容的结果,但也是出于稳定统治的无奈之举。年羹尧被除,标志着雍正的统治逐渐成熟,地位也趋于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