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皇太子被废;后果:实施秘密立储制度。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皇太子被废:1712年,康熙帝嫡长子胤礽第二度被废黜太子之位,从此,康熙再没有立过太子。
1722年,康熙去世,皇四子胤禛(yìnzhēn)登基为帝,是为雍正。皇十四子胤禵从西北奔丧回京,却只哭先帝,不拜新君;皇九子胤禟也在葬礼上对雍正无礼,在其面前奔来跑去,对新君视而不见。
这种情形充分说明,老四胤禛继承皇位,诸皇子不服。
老四胤禛一直不是储君的热门人选。论嫡庶,他比不上废太子胤礽(yìn réng);论长幼,他比不过皇长子胤禔(yìn zhī);论贤能,他比不过在才具上“诸大臣无出其右”的皇八子胤禩(yìnsì);论父皇的喜欢程度,他比不过康熙去哪都带着的皇十四子胤禵(yìn tí)。

废太子胤礽
老四也自知毫无优势,一直不敢表露争储的雄心。其他皇子斗得不可开交,他却参禅礼佛,吟诗作赋,把自己打扮成大闲人,坐看太子胤礽想提早即位被废黜,皇长子胤禔加害太子被囚禁,皇八子胤禩广泛结交,被康熙视为威胁,屡遭训斥和削爵。
皇子们为争储相互倾轧,让康熙非常伤心。但老四胤禛不但不争,还为废太子胤礽求情,获得“仁义”的美名。此外,老八因贤能获得广泛的支持,老四也不党附“八爷党”。这些,都让他在康熙心中赢得了高分。其实,他为废太子胤礽求情,是有意讨父亲欢心。达到这个目的后,他却不敢把求情的事广而告之,为的是不得罪反对太子的皇子。
讨得父亲欢心后,老四逐渐获得康熙信任,被派的差使也越来越多,甚至在康熙登基60年时,被派到祖陵祭祀,还在冬至被派去祭天。而这类大典,一般只有储君才有资格主持。
但虽然被重视,老四胤禛仍旧不表露窥伺储位之心,比如他在办案时,故意对朝中重臣铁面无私,以示没有拉拢之意。但其实,皇十三子胤祥就是他的坚定支持者,老四有次犯错,胤祥怕他失去康熙的宠爱,特意为他顶替了罪名。但他的支持者实力有限,也有意低调,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除了勤恳办事,对待父亲,他只在“孝”上下功夫,时刻提醒康熙就医看病,还举荐名医,并细心检查药和药方。

雍正剧照
所以康熙晚年,在公众眼中,老四胤禛跟皇位扯不上太大关系。而热门儿的储君人选,其实是皇十四子胤禵。
老十四胤禵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自幼就常被康熙带在身边,也长期享有在宫中支取物品的特权。他跟老八胤禩交好,老八即位无望后,转而支持老十四。而原来支持老八的老九胤禟(yìn táng)和老十胤䄉(yìn é),也成了老十四的支持者。
后来,老十四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进藏驱逐准噶尔军队海。他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康熙为了传位给他,特意制造的立功机会。
一时间,皇十四子胤禵要即位的传闻甚嚣尘上,老八、老九和老十,纷纷制造舆论,说老十四才德双全,将来必定大贵。老十四本人也以储君自诩,人在外地,也不忘招贤纳士。
然而康熙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如果想以老十四为储,那么后来他回京述职,康熙就应该把他留在京城。但老十四不但又被派了出去,康熙还让川陕总督年羹尧总管粮草,牵制老十四手中的兵力。而年羹尧,正是是老四胤禛的家臣,他的妹妹,则是老四的侧福晋。
所以学者多半认为,康熙如此安排,正是因为内定了老四继承皇位。他虽然喜欢老十四,但更看重老四的仁孝,觉得他以后不会对兄弟们赶尽杀绝。所以他一方面把储君热门人选老十四支开,一方面让年羹尧牵制其军力。

皇十四子胤禵剧照
在外面如此安排的同时,在京城中,康熙把传位老四胤禛的遗诏,交给步军统领隆科多。隆科多是皇后的哥哥,而老四胤禛,因为生母身份低微,是皇后抚养长大的。而且,作为步军统领,隆科多手握禁军,负责京城防卫。
康熙去世后,隆科多为防止皇子叛乱,将京城九门关闭六天。然后他拿出遗诏,宣布老四胤禛为继任皇帝。
老十四胤禵一党不服可想而知,隆科多在内,年羹尧在外,他们无力反抗,只能鼓动舆论,质疑老四即位的合法性。比如说隆科多伪造遗诏,比如说老四把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篡改成“传位于四子”,等等。
这些质疑,经后世学者考证,都是无稽之谈。但雍正面对群情汹汹,也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合理。为稳定统治,他先后将不服自己的兄弟——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老九胤禟和老十胤䄉——全部囚禁和削爵。
而隆科多和年羹尧却因拥立有功,平步青云,成为新政权的核心人物。
雍正到底是矫诏篡位,还是合理即位,一直是民间和后世学者争论的焦点。但疑点虽多,合理即位的证据却更充分,所以本文姑且采信此说。
后果
实施秘密立储制度:1735年,雍正去世后,皇四子弘历按密诏继位。此后乾隆、嘉庆、道光相继采用秘密立储制度,清朝再没发生血腥的夺位斗争。
结论:因为即位的合法性一直被质疑,雍正为证明自己合格,励精图治,使康熙开创的盛世得以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