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雾月政变;后果:霍恩林登战役。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雾月政变:1799年11月,拿破仑与西哀士等人共同发动政变,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权力凌驾于议会和宪法之上,开始了独裁统治。
1800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拿破仑率法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在马伦哥战役中击败了奥地利军队,驱逐了占据在意大利的奥地利人,史称“马伦哥战役”。
马伦哥战役是拿破仑在雾月政变后指挥的第一次重大战役。
这一年,法军在意大利战场的战况日益糟糕,被奥军困在意大利北部的热那亚。当年5月,拿破仑做好了新的军事部署,率领一支37,000人的部队,去支援当时正被奥军围困的法军。

拿破仑从大圣伯纳德山口进入意大利示意
历史上,法国人入侵意大利都是从亚平宁山进入意大利北部,拿破仑在第一次意大利战争中,也是走的这个路线。
而这一次,为了打奥军一个措手不及,拿破仑选择了一条在一般人眼里根本无法通行的道路——跨越阿尔卑斯山,从大圣伯纳德山口进入意大利。
这条路线可以使法军躲开奥军的防卫,直插其背后,出奇制胜,解围热那亚。
为了不让奥军有所防备,拿破仑还大张旗鼓地将预备兵团和参谋部都召集到法国东部的第戎城,让奥军将注意力都放在了这里,而自己则带着法军悄悄地由阿尔卑斯山进入了意大利。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的最高山脉,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交界处。由于道路崎岖难行,海拔又高,道路险峻之处甚至仅能容一人通过,奥军万万想不到拿破仑会铤而走险,走这一条路线。
拿破仑率军翻过大圣伯纳德山口以后,面临着两个选择。
其一是直接南下去热那亚解围,缓解那边法军团灭的压力;其二是向东先占领奥军重要的后方基地米兰,斩断奥军的退路,切断奥军增援的通路,再南下决战。
拿破仑知道此时法军虽然顺利进入意大利,但是后方通路不畅,补给困难,有后顾之忧。如果太快与奥军进行决战,后果可能并不乐观。因此,他没有选择直接南下,而是率军进占了米兰。
占领米兰后,拿破仑在那里停留了七天才向南进军。
法军在米兰修整后,向亚历山大里亚进发,一路攻克帕维亚等城市。6月9日,法军在蒙特贝洛大败奥军,以几百人的损失制造了奥军上万的伤亡。与此同时,奥军主力被调往亚历山大里亚,希望在这里拦截拿破仑。
马伦哥战役的时间地图
6月13日,法军与奥军在亚历山大里亚附近的马伦哥遭遇。奥军不敌法军,战败后撤退向西北方向的亚历山大里亚,法军则在隔河相望的马伦哥驻扎下来。
此时的拿破仑做了一个错误的军事预测。自法军进入意大利以来,奥军接连败退,损失惨重,拿破仑认为奥军一定不会再与法军发生正面决战,而是将会突围逃窜。
于是,拿破仑将法军兵力分散,分别向南、向北阻挡奥军的逃窜。但是,拿破仑没想到奥军根本没要逃。因为奥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仍在亚历山大里亚聚集有三万多兵力,还能再战一次。
因此,当奥军第二天重整旗鼓,再次向马伦哥的法军发起突袭时,拿破仑毫无戒备,手下的法军以寡敌众,根本无法抵挡,一时间法军陷入绝境。
在这样危机的时刻,拿破仑一方面稳住法军进行撤退,留下法军有生力量等待救援,另一方面急调南下的军队回援马伦哥。好在就在法军节节败退,已经失去马伦哥在内的大片阵地时,援军来了。

马伦哥战役示意
在援军将领德赛将军的建议下,拿破仑同意正面撤退,吸引奥军追击进入援军埋伏圈,然后使用炮击打乱奥军阵脚,对奥军前后夹击发起冲锋。
在法军的有效反攻下,奥军死伤无数,迅速溃散,逃往亚历山大里亚。至此,拿破仑实现了法军的起死回生,反败为胜。
只是这一次法军的损失也不小,除了伤亡近5000人外,拿破仑手下得力战将德赛将军也阵亡了,拿破仑知道后放声大哭。
马伦戈一战失利迫使奥军将领梅拉斯在交战翌日就签订了协定,商定拿破仑放他们回奥地利,奥地利人自此退出北意大利。
马伦哥战役结果也在战后的第六天传回了巴黎,城内礼炮轰鸣,以庆祝法军在马伦哥战役中获胜。
后果
霍恩林登战役:1800年12月3日,霍恩林登战役爆发,法军再次战胜奥地利军队,迫使奥地利退出第二次反法联盟,并签订了吕内维尔和约。
结论:
马伦哥战役是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的战役,也是拿破仑执政后指挥的第一次重要战役。拿破仑出其不意、反败为胜,打败了奥地利,不但巩固了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