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特拉法加海战;后果:耶拿-奥厄施泰特战役。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特拉法加海战:1805年,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和英国皇家海军在西班牙西南部的特拉法加角爆发海战,此役以法西联合舰队战败告终。
1805年12月,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时是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三国皇帝御驾亲征,在奥地利的奥斯特里茨(今捷克)爆发战役。
这场战役因欧洲三个大国的皇帝全部亲临战场,又称“三皇会战”。

奥斯特里茨会战示意
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拿破仑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决定性战役。在拿破仑的指挥下,法军以少胜多打败俄奥联军,并与弗朗茨二世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导致有着844年历史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次年灭亡。
战役爆发当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才刚刚建立起来。
同盟的发起者之一是“三皇”之中的亚历山大一世。这一年,他还不到三十岁,原本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在英国的鼓动下认为法国的扩张威胁到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
年轻气盛的亚历山大一世急于建立一个能够永久限制法国疯狂扩张的欧洲体系,于是和英国组成了同盟,这形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基础。
而另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则是由于在第二次反法同盟中被法国打败,损失了神圣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全部领土。因此,当拿破仑加冕为意大利国王时,弗朗茨二世十分恼火。
此外,神圣罗马帝国早前已经与俄国签署秘密条约,目的是限制法国在意大利的扩张。于是,当英俄组成了反法联盟时,弗朗茨二世也加入了。
拿破仑一世的时间地图
对于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战备,俄奥联军的总兵力已达到8万6千人,其中俄军5万3千人,奥军3万3千人,共有火炮350门,英国为两国提供资金支持,暂不派陆军。而拿破仑即便是把所有能够调拢来的部队都集中起来也不过是7万多人,在兵力上完全没有优势。
为了弥补兵力上的弱势,拿破仑在开始战役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拿破仑先是命令法军从前沿阵地开始后撤,做出打算退兵的样子,然后派自己的侍从谒见亚历山大,建议停战谈判。
当亚历山大派使者前来会见拿破仑的时候,拿破仑假装自己已经精疲力竭,言语之间又谈及法国可以放弃在意大利的领土,一副无力回天,自信不足的样子。
拿破仑主动示弱,就是要引诱联军把主攻方向指向法军防御薄弱的南翼,然后,乘联军主力南移而中间空虚之机,集中法军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
为了让这出戏更“真实”,拿破仑还主动放弃了普拉岑高地——这个高地是当时法军和联军对峙的中心地带,无论哪一方占据后都可以切断敌方的战线。当然,在拿破仑的战略中,法军反击开始后将不惜一切代价重新占领这里。
这出戏果然使联军上当,使联军对法军实力严重低估了。

奥斯特里茨会战示意
12月1日,联军到达战场,迅速占领了普拉岑高地,并作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对于拿破仑主动放弃普拉岑高地一事,联军判定是法军惧战退缩。
第二天早上7点,在奥斯特里茨地区,联军迅速展开猛烈的总攻,战斗力之强甚至让拿破仑也吃了一惊。
但是战斗进程一如拿破仑的预测,联军一路攻向法军薄弱处,却突然受到了被调来支援的法军精锐部队的袭击,联军被击退。
其实这一撤退对于一场战役来说并不重要,但年轻气盛的沙皇无法接受被法军打退一次,他罔顾俄军军事将领的劝阻,将守在普拉岑高地的俄军调走去支援。
见到高地俄军被撤出,拿破仑迅速派出法军将高地占领。俄军此时又企图回旋夺回高地,却被法军重骑兵从侧翼击溃,部署全乱。于是,法俄两军的骑兵在这里展开反复争夺。最终,法军终于牢牢守住了高地,切断了奥俄联军的联系。
随后,法军发动反击。 在全线反攻时,先是法军从高处狂奔下来横扫联军,联军溃散后大多逃往高地边的沼泽地带。由于法军占领了高地后很快把火炮调了上去,法国炮兵紧接着向沼泽轰炮。
一时间,整个联军的溃散无可挽回。就连弗朗茨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侍从人员,也都顾不得皇上的安危各自逃命。至此,法军以少胜多,用伤亡八千余人的代价,战胜了俄奥联军。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后果
耶拿-奥厄施泰特战役:1806年10月,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指挥的法军与第四次反法同盟交战,在耶拿和魏玛地区战胜普鲁士军队。
结论:
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控制欧洲大陆的主动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联邦,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