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拿破仑加冕;后果:奥斯特里茨战役。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拿破仑加冕: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巴黎圣母院举行了称帝加冕大典,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1805年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和英国皇家海军在西班牙西南部的特拉法加角爆发海战。
特拉法加海战是19世纪最大的一次海战,以法西联合舰队战败告终。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而英国则再次巩固了其海上霸权。
这次海战是法国抗击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之一,发生在拿破仑派遣联合舰队出援在意大利的法军的时候。

海战的主角之一——英国虽然两年前刚与法国签订了停战协议《亚眠合约》,但由于条约对英国不利,英国一直伺机重新联合欧洲各国再掀反法战争。而拿破仑也在筹划登陆英伦本岛,使法军陆军精锐直接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
然而,俄国沙皇在同年提出了“均势原则”,决意遏制拿破仑在欧洲的扩张,将法国重新限制在它原本的疆域之内。于是,在1805年,英俄两国正式结成同盟,形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基础。
与此同时,神圣罗马帝国也加入了这个同盟。
此战前一年,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使整个欧洲愕然。因为在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之内被承认具有皇帝之位的国家只有神圣罗马帝国(即奥地利帝国)和俄罗斯帝国,而拿破仑称帝的行为则破坏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神圣性和独特性。
于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也加入了英俄两国正在筹建的第三次反法联盟,并作出了战备。
当年9月,拿破仑放弃了侵英的计划,因为此前他已经得到消息:奥地利帝国正在进行武装,只待已经出发的俄国军队到达便会组成联军向法军发起攻击。
拿破仑为了将第三次反法同盟扼杀在摇篮之中,决定先发制人,率先发动针对奥地利的战争。
自1795年西班牙在比利牛斯战争中败给法国后,首相戈多伊不得不与法国签订城下之盟,成为法国的同盟。
因此,当时法军主力舰队与盟国西班牙的大型舰队共有32艘军舰,都在西班牙的加的斯港内。
拿破仑写信给联合舰队的总指挥维尔纳夫,让他进入地中海,与另一只联合海军舰队汇合,将法国主力陆军援军送到那不勒斯登陆,先攻击奥地利帝国的盟国那不勒斯。
然而,此时英国海军中将纳尔逊指挥的皇家海军正在港外准备封锁这支法西联合战队。如果要执行拿破仑的军令,那么法西舰队就必须要想办法冲破英国海军的封锁。
收到拿破仑的命令后,维尔纳夫便立即召开作战会议。此时尽管他已经预见到纳尔逊会采取切断联合舰队前后联系,进而包围后方,各个击破的作法,但却拿不出有效的应战对策。
因为维尔纳夫已经患上了“纳尔逊恐惧症”——这位总指挥早在1798年护送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就和纳尔逊在尼罗河口海战有过交手,他灰溜溜地带着自己的战舰全身而退,留下主力海军被纳尔逊团灭,从此对与纳尔逊交战有了阴影。
无奈军令必须执行,19日,法西联合舰队的军舰开始驶出加的斯港。
在这之前英国的侦察舰已经发现了联合舰队,纳尔逊下令拦截,双方舰队在20日夜间不断逼近。21日拂晓,双方已接近至12英里, 纳尔逊发出备战命令。

维尔纳夫知道战斗不可避免,为了便于舰队作战不利时撤入加的斯港,他下令舰队进行180度大转向。这一剧变不仅严重影响了联合舰队的士气,而且造成舰队的队形陷入混乱。
在联合舰队因调转方向陷入混乱时,纳尔逊下令进攻。英国军舰分成两个纵队,分别由纳尔逊乘坐的胜利号、科林伍德乘坐的王权号担任两个纵队的先导舰, 向联合舰队直插过去。
联合舰队率先向王权号开炮,但很快被纳尔逊的舰队前后围堵。联合舰队被皇家海军截断分成混乱的几个部分,被组织严密的英军集中火力逐个击破。
其中,敬畏号是联合舰队中最小但是作战最勇敢的军舰。在纳尔逊领导的胜利号的攻击下,敬畏号与其进行了接舷战——即以自己的船舷靠近敌船舷后,由士兵跳上敌船进行白刃战斗。
就在这次接舷战中,敬畏号狙击手将纳尔逊击中,造成了这次海战中英军最重要的伤亡。
而敬畏号终究不敌王权号,很快就战败被俘虏。法西联合舰队其他军舰也进行了竭力抵抗,但败局已定,在血战了2个多小时后, 联合舰队旗舰布桑托尔号降下帅旗,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被俘。
这次帆船时代最大的海战就此结束,法西联合舰队损失惨重,有18艘舰船被击沉或俘获。从维尔纳夫以下,有7000人当了俘虏,死伤2600人。而英国方面舰只毫无损失,包括纳尔逊在内伤亡1600人。
后果
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12月,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三国皇帝御驾亲征,在奥地利的奥斯特里茨(今捷克)爆发战役。
结论:
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使拿破仑彻底失去了登陆英国作战的希望,反而确立了英国的百年海上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