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船政局:要不要自己造船?
前因:洋务运动;后果: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等引进西方科技创办了一系列企业,用来挽救晚清的统治危机。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朝廷,在福建马尾创办了专门制造蒸汽舰船的近代化造船厂。船厂因在马尾,被叫做马尾船政局。历史上,一般称其为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的建立,得益于左宗棠的独到眼光。

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左宗棠等汉族开明官员,意识到了西方新式武器的厉害。他们也想引进西方的科技、机器,兴办洋务。

左宗棠在此时,意识到了蒸汽船的重要性,他说,西洋各国持其船炮,横行海上,“以彼之有傲我所无”。

基于这个忧虑,左宗棠就给朝廷上了个奏折,请求设局造船。朝廷了解后,觉得可行,就批准了他的奏请。

左宗棠

左宗棠时任闽浙总督,正管着福建。他就近在福建闽县(今福州)马尾选址,筹建造船厂。4个月后,朝廷因陕西回民起义,改任左宗棠为陕甘总督,让他去平定起义。左宗棠领命后,不得不离开了福建。

建船厂的事,就交给了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

在沈葆桢的主持下,船厂很快就建起来了,被称为马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局主要由铁厂、船厂和船政学堂三部分组成,其中的船厂,从1868年1月就开工造船了。

几乎同时,两江总督李鸿章也准备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想造船和枪支弹药。

就在这时,朝廷内部的顽固大臣们却节外生枝。

1872年时,内阁学士宋晋给朝廷上了个奏折。他说,国家现在财政吃紧,而福州船政局却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他希望朝廷下旨,命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停止造船。

朝廷接到了这个奏章,也开始犯嘀咕:自己造船,每年都要耗费数百万两银子。有这么大一笔钱,还不如直接从国外买船呢,外国人的船又好又便宜。

沈葆桢

不过,朝廷并没有直接叫停造船,而是把宋晋的奏折交给了两江总督曾国藩看。当时,谁都知道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而左宗棠又是曾国藩的同乡,二人被并称为“曾左”。

朝廷此举,就是想试探“幕后大佬”——曾国藩,以此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他同意了,那么李、左二人还会有什么异议呢?

曾国藩看到奏折后,当然不答应。他有自己的考虑:于私,造船和枪支弹药,是武装湘军所必需的。此前,他和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创办了湘军、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于公,曾国藩等人确实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摆脱洋人的控制,抵御外辱。

朝廷看到曾国藩的回复后,一时陷入了为难的境地。

随后,左宗棠和李鸿章又给朝廷上了奏折。

李鸿章还针对顽固派官员,指责他们目光短浅,说你们这些士大夫只是囿于章句之学,却看不到现在的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你们忘了之前的疼痛了?如果现在还苟且偷安,那千百年后怎么“安内而制外”?

同时,李鸿章还表示目前不管多困难,都必须把办厂造船坚持下去。否则, “不独贻笑外人,亦且浸长寇志”,意思是外国人会笑话我们,贼寇(反清势力)的志气也会增长。

朝廷官员们听了这些话后,没有应对之词了,最终福州船政局得以继续造船。

福州船政局

此事过后,福州船政局发展得很快。它制造出了镜清号巡洋舰和平远号钢甲舰等,为近代中国海防提供了支持。

同时,它的福建船政学堂还成为了航海、海军教育的基地。

学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制造学堂,一部分为“法语学堂”。前者培育船舶制造人才;后者教法语解析几何微积分、机械学等课程。

后来北洋海军的高级将领,如邓世昌刘步蟾等人,几乎都是从这毕业的,甚至后来很多反对洋务的大臣,还攻击这些人为“闽党”,说朝廷的海军牢牢被“闽党”控制。

启蒙思想家严复也是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还被派到英国的皇家海军学院进行深造。正是因为他的留学经历,才让他后来翻译出了《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的思想。

福州船政局共经营了40多年。直到1907年时,因经费短缺,才被清政府下令停止了造船。

后果

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得到朝廷允许,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结论: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制造兵船、炮舰的新式造船企业,也是东亚第一造船厂,它为近代海防和海军教育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阅读数 2.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