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基督教兴起;后果:基督教成为主流。
文/Robert le fort
前因
基督教兴起:古典晚期地中海世界宗教格局变化,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兴起。
公元313年2月,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之后他又多次表达对基督教的支持。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出生在一个具有基督教背景的家庭,他的母亲海伦娜是基督徒,他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则是一位基督教同情者。君士坦丁通过母亲接触了很多基督徒,进一步了解了基督教。
基督教将借君权兴盛
这一时期传统多神教已经衰落,而基督教、密特拉教和太阳神崇拜等新兴宗教的活力和受民众的欢迎,都给君士坦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督教宣扬人人平等和普世统一的思想,让君士坦丁想到,利用基督教,为已经被阶级分化和地方主义撕裂的罗马帝国服务。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君士坦丁在争夺帝位过程中,最终选择基督教作为自己主要的支持对象。在公元312年与马克森提乌斯的决战之前,君士坦丁声称自己看到有十字架悬挂在天空上,这是基督徒的上帝保佑自己取得胜利的预兆,之后他又声称自己在睡梦中受到了上帝的启示,告诉自己只要将代表“基督”的符号装饰在自己的盾牌上,他的军队就必将取得胜利。
之后在米尔维安桥之战中君士坦丁果然杀死了马克森提乌斯,成为了西部唯一的皇帝。对于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罗马人而言,这样的胜利便是上帝威能的体现,说明信仰基督教能够带来切实的好处,这种政治宣传正是君士坦丁支持基督教的重要举措。
米兰敕令意义重大
趁着战胜马克森提乌斯的时机,君士坦丁在公元313年2月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米兰敕令》在法律意义上终结了戴克里先掀起的对基督徒的迫害风潮,规定了罗马帝国内所有宗教信徒的信仰自由,从而赋予了基督教合法地位,并发还了被没收的教会财产。
之后数年内,君士坦丁又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给予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相应的宗教特权。君士坦丁向教会捐赠了大量财产,修筑了多座教堂,大大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而基督教的迅速发展和他们反过来对帝国的支持,也让君士坦丁认定基督教就是巩固他事业的不二法宝。
君士坦丁试图用基督教弥合帝国,但是基督教内部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安条克派和阿里乌斯派在耶稣和上帝的关系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论辩,但没有一方能够说服另一方。君士坦丁本人倾向于阿里乌斯派的观点,但是他决定召开一次主教会议来为这场争端提供一个官方性的最终裁决。
公元325年,三百多位主教受到君士坦丁的邀请汇集在小亚细亚重要的城市尼西亚召开这次大会,这便是著名的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在这场大会上,与会代表进行了大量的辩论和投票表决。最终确立了安条克派的正统地位,谴责了阿里乌斯派。被称为“公会议”的这种主教会议的形式,也成为了基督教中解决教义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君士坦丁临终受洗
虽然君士坦丁本人长期是一位非基督徒,但是他让他家族里未成年的子女全部接受了基督教教育。
君士坦丁在准备对波斯的征战期间身染沉疴,临终前他决定受洗,以一名基督徒的身份离开人世。死后,他迅速被基督徒们进一步神化,被视为如同耶稣的十二门徒之后的第十三门徒,成为了基督教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后果
基督教成为主流:基督教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主流信仰,基督教世界就此诞生。
结论:虽然君士坦丁本人在生活的绝大多数时期里并不是基督徒,但是他选择利用基督教来为罗马帝国服务,就此奠定了中世纪欧洲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