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波兰:“闪电战”的威力
前因: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会议;后果:1940年6月21日,法国正式投降。

前因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战争刚到第5天,波兰就已经崩溃,9月26日,首都华沙陷落。

希特勒准备动手入侵波兰之前,曾经向英法探过底。在此之前,张伯伦在下院宣布:英国将无条件保证波兰的领土完整。

此前一年,英法和希特勒签订慕尼黑协议,原本以为希勒特会就此收手,结果发现绥靖政策引来恶果,希特勒拿下奥地利,现在又要入侵波兰。英法只好强硬表态支持波兰。为了对付希勒特,他们还开始拉拢苏联,希特勒知道后勃然大怒,发誓“要将他们一锅煮了”。

英国首相张伯伦

不过,希特勒也清楚入侵波兰的计划需要暂缓,他必须去拉拢斯大林。“对我来说,这是与我最初的想法、我的观念,我先前的承诺决裂”。

因为此时,联合苏联是希特勒唯一的胜算了。

德国短期内进行了连续性的跨过战争,国内资源早已供不应求。与苏联结交,无疑可以一解德国在物资方面的燃眉之急;再加上苏联地理条件的优势,如果两国联手就会让以英法为主导的国家腹背受敌;而且此时苏联正处于“红色政权”的领导下,西方各国正打算孤立苏联,他们的拉拢未必能成。

退一万步讲,如果英法真的联合苏联一起对上德国,德国将面临的,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单就以上三点,希特勒就一定要与苏联达成联盟。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德国人和西方国家两边都在拉拢苏联人,虽然以斯大林的话说,纳粹多年来一直在往苏联脸上“抹屎”,但此时他却很能沉住气,坐等着哪一边出价更高。

8月3日,希特勒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突然亲自给莫斯科发去急电,表示德国愿意全面改善苏德关系,还说自己想马上前往莫斯科,商谈苏联关心的“每一个问题”。8月21日,希特勒决定通过一项与苏联的“特别草案”,这项《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最终促成了德国和苏联的合作。

和约签署的当时,人们只是被告知这两个大国签署了一份长达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可实际上,和约的真正内容,直到1945年落入美国人手中后才得以公开。

原来,德、苏两个国家保证在对波兰的战争中为彼此提供支持,并且达成协议:消灭波兰之后,东部归苏联,西部归德国。赤裸裸的“分赃”。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时间地图

拿到苏联的协议之后,元首和他的党卫队就紧锣密鼓的安排起来。

在8月31日夜晚,德国党卫队保安处的分遣队身穿波兰军服,在德国-波兰边境主动挑起“争端”。假冒的波兰士兵控制了德国在波兰的广播电台,在话筒中高呼反德国的口号,然后撤退。

为了给这次的“演出”营造出逼真的感觉,党卫队的人员还在四处留下一些身穿波兰军服的尸体。这些尸体是集中营的囚犯,他们被注射了致命的毒药。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名正言顺”地向国会宣布,他“已经决心以波兰人对我们的方式同样对待波兰人。从今天清晨五点四十五分开始,我们予以枪弹还击。”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

波德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

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阿道夫·希特勒的时间地图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

据希特勒的译员希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沉默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回过头来对他说:“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

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作答。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然而,英法虽然宣战,却只是在西线陈兵百万,按兵不动。当波兰统帅部指望英法的援助的时候,他们没有出动一兵一卒。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写道:“当波兰正被消灭之时,西线也正发生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冲突。它很快就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而更好的名称是‘静坐战’。”

由于英法再一次袖手旁观,9月6日波兰政府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定。

后果

1940年6月21日,法国和德国在二战中对抗了仅仅六周后,法国正式投降。

结论:闪击波兰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这次战争,原本一个独立的波兰成为了一块任人宰割的蛋糕。

阅读数 5.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