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军发动尼韦勒攻势:又一次自杀式袭击?
前因:凡尔登战役;后果:法军哗变。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德国皇太子亲率21万德军,向法国北部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疯狂进攻。战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

1917年4月,新上任的法军总司令罗贝尔·尼韦勒在法国北部向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围歼位于法国东北部的努瓦永突出部德军集团,以扭转西线战局。这一军事行动被称为“尼韦勒攻势”。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规模最大的集团军群进攻战役,最后却惨遭失败。不但战略目标没有实现,法军大量伤亡,在绞肉机式的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后,这一攻势使法军士气濒临崩溃。

尼韦勒攻势地图示意

1916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已经打至白热化。在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中损失惨重的法军,调整了领导层。27日,指挥失利的约瑟夫·霞飞被解除总司令职务,法国将军尼韦勒取代霞飞成为新的法军总司令。

当时,尼韦勒是仅仅担任了五个月集团军司令的将军,经验上并不能超过他接替的霞飞。

被授予这一重任,最主要的原因是,尼韦勒指挥了后期的凡尔登之战,并获得成功。在他的指挥下,法军收复了著名的军事基地杜奥蒙堡。因此,在凡尔登前期战役中惨败的霞飞决定让尼韦勒作为自己的继任者。

此外,尼韦勒个性谦逊,谈吐清晰优雅,对于当时的法国领导层来说特别有魅力,这也使尼韦勒上任后受到普遍的喜爱和支持。

尼韦勒像

上任后,尼韦勒立即提出了激进的作战主张:先发动大规模的弹幕射击攻势,破坏敌军战壕和炮台、抑制敌军防守,然后趁烟雾迅速击溃德军西线防线。尼韦勒认为,他的这一主张可以大面积用在西线战场上,为法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一战略被其他法国高级军官普遍否定——因为一个战役的成功战略并不意味着它就适合大面积战场。

但是,法国总理阿里斯蒂德·白里安代表的领导层对这个战略很感兴趣,毕竟正是尼韦勒的这一个战术让法军在凡尔登夺回了杜奥蒙炮台,取得了自马恩河战役以来法军最重要的成绩之一。

“尼韦勒攻势”最终被通过了,定于在1917年的4月开展攻击行动。同时,尼韦勒还允诺:允诺在48小时内结束西线战斗,伤亡人数控制在一万人左右。

发动攻势前,尼韦勒特意向担任主攻的三军总指挥米舍莱将军强调:在进攻中必须猛烈、粗暴和迅速,尤其在第一阶段,这是大面积突破的要点。

尼韦勒攻势的位置选在法国北部的埃纳河附近,由法国第三集团军在圣昆廷进行突击,英国远征军在阿拉斯占领高地区域,同时分散德军在法国防线上的后备兵力。最后,法英联军一路突破德军防线后进行会师,将德军驱逐到德国边界。

法英联军的进攻在战术上取得了成功。

攻势以大规模的弹幕炮轰展开,随之法军投入步兵与战车向德国守军发动进攻。法军第三集团军于4月1日至4日占领了兴登堡防线以西靠近圣昆廷的德军防线,随后又击退了德军的进攻。

法国对埃纳河的主要进攻开始于4月16日,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术胜利。法军试图迫使德国人打一场具有战略决定性的战役,但在站斗过程中法军步兵伤亡惨重,而法军进攻依赖的坦克,也在发挥作用前即被装备强大的德军轰成了碎片。

法军步兵在骤雨、冰雹交替坠落的战场上勉强维持,在战斗中击败了德军第一条壕沟的守军。德军在法军攻击后放弃第一线,随后采取先以退为进方式进行防御策略,大量布署新式武器——马克沁08/15重机枪,遏止了法军的攻势。

堑壕战示意

此后两周,双方基本上在固定战线激战。到了5月5日,占领了德军防线向内深入约4公里的地区,随后法军发动了最后的攻击,但经过4天激烈的战斗,战况持呈现僵持,使攻势行动必须于混乱中暂停。

至此,尼韦勒攻势宣告失败:历经一个月的战斗,法军伤亡18万人,尼韦勒当初的承诺一项都没有实现,也因此在此攻势后被撤职。

后果

法军哗变:1917年,法国陆军因战争常年累积的恐怖和不满情绪爆发,发生大规模兵变,近一半法军哗变并拒绝出击。

结论:

尼韦勒攻势的成果仅有占领面积相当小的地域,与尼韦勒当初设想“48小时结束战争”的结果相差甚远。法军仅攻势头五天就有12万的伤亡,新式战车大部分都被德军火炮击毁。这次攻势后影响法军士气降至最低甚至差点崩溃,被迫以防御战术来抵抗德军,在后来的一次大战法军再没有出现大型攻势。

阅读数 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