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索姆河战役;后果:美国对德宣战。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索姆河战役:1916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索姆河战役爆发。英法联军伤亡 79 万 4 千人,仅向前推进 5-12 公里,未能突破敌方防御。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法国陆军发生了一场大规模兵变,近一半的法军拒绝实施领导层下达的进攻命令,畏战和不满情绪在法国陆军官兵中大肆蔓延,史称“法军哗变”。
这次法军哗变持续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法军丧失了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自一战爆发以来,法国一线士兵的生存条件就极其恶劣。

堑壕战示意
首先,法军在战前制定的后勤规划严重低估了战场形势的变化,同时高估了自身的保障能力,这使得一线士兵很难获得新鲜的食物,后勤保障极差。
战争早期,法军的饼干全是散装领取,送到一线法军手中的饼干大多都是受潮、发霉、长毛的,这种情况直到1916年才了略有改善。此外,法军随身的口粮种类既单调、味道又恶劣,很多法军长期食用都有营养不良的情况。
其次,一战爆发后,西线战场很快变成了僵持的堑壕战,若要长期维持高昂的斗志,对于一线士兵的心理素质有严格的要求。
因为,堑壕战中,敌我双方都采用大量的炮击和射击,不躲在堑壕里的士兵转眼就会被敌军的重炮和流弹炸飞或射死。
而堑壕战又常僵持数天、甚至数月难分胜负,士兵们只能在尸体和污水遍地的堑壕中生活,生存环境充满了死亡和压抑。

堑壕战示意
这些情况使得法军受尽了苦头,而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这样的苦难到达了顶峰——这两次长达几个月的大规模“绞肉机”式战役中,法军动辄几十万人的伤亡数量,换来的只是战场上几公里甚至几百米的推进。
这一切都让法国陆军感到无比的绝望,似乎这场战争是永远都不会结束的了。
1917年4月16日,声势浩大的“尼韦勒攻势”开始了攻击行动。这一攻势的策划者——法军总司令罗贝尔·尼韦勒曾放言:在48小时内结束西线战斗,法军伤亡人数控制在一万人左右。
尼韦勒的宣言大大鼓舞了法国士兵,他们带着高昂的斗志上了战场。
然而,尽管尼韦勒有着两天结束战斗的战前宣言,也没法改变这次攻势其实是法军自杀式攻击的事实。很快,法军的进攻被德军击溃,伤亡12万多人,丧失士气的法军潮水一样的溃退。
4月21日,法军第6集团军的一支部队开始高喊“拒绝自杀”口号,并拒绝执行发起进攻的命令。反抗激起了越来越高的呼声,最后整支部队彻底失控,法军成群地冲进酒窖,畅饮一番后躺在地上昏昏欲睡。

堑壕战示意
哗变的法军虽然不执行进攻的命令,却不伤害法国军官,只是单纯的抗命不从。脱离战线的士兵成群的穿越后方的街市并作出“咩咩”的羊叫,以表示自己像被驱赶着上前线送死的羊羔。
这样兵变的信息也流传到了友邻部队,从此,法军内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了哗变的情况。
对于前线发生的情况,尼韦勒大为恼火,他致集团军司令们的反馈于不顾,同时发起了更为疯狂的进攻,试图压制住前线的乱象。
到了5月初,法军第21步兵师受命向德军阵地发起冲锋,但士兵却不为所动,而是向军官怒吼道:“我们不想自杀!”士兵宣称守阵地没问题,但进攻不行,因为冲上去就会被机枪打死。
只有少数的士兵还在前线奋战,法军的作战能力已经完全崩溃,这成为了法国一战中最黑暗的时刻。如果德军司令鲁登道夫得到这一消息,发动大规模进攻,那战争就将结束。
对此,法国军方派出了一批有威望的军官进行劝说,并一度使大多数哗变部队恢复了纪律。5月15日,“尼韦勒攻势”停止,法国将军贝当接替了不得人心的尼韦勒,成为法军总司令。
贝当在上任后的一个月内走访了90个师,听取了士兵的意见,并做出了相应的改进,大规模的哗变在6月底结束。
至秋天,哗变已经完全平息。但法军直到一战结束,也再没有发起过大规模的攻势了,而是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美国参战以及新式雷诺坦克投入使用之上。
后果
美国对德宣战: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正式加入一战战场,参与进攻西线德军防线。
结论:
1917年的法军哗变严重削弱了法国的作战能力,最严重的时候,法军仅有2个师可以用来防止德军进攻巴黎。考虑到此时战线距离巴黎也仅有几十公里,法国可谓是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