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后果:1626 年,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同年身故,皇太极继位。
前因
公元1619年,明朝和后金迎来了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萨尔浒之战。
前一年,努尔哈赤书写“七大恨”诉告于天,历数明朝对建州女真族的七大罪状,誓师向明朝宣战,之后便出兵偷袭辽东各堡,连陷抚顺、马根单堡、抚安堡等地。
面对边境防御系统即将崩溃的危机,万历皇帝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击,将后金彻底消灭。
明神宗的时间地图
万历皇帝对此次大战不可谓不重视。他从福建、江西、浙江、南京等地抽调部队,另外还召集了与努尔哈赤关系本就不睦的朝鲜、叶赫部合力征讨,号称47万之众,直扑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
而且在人马之外,万历还把能拿出手的大将军炮、虎蹲炮、佛朗机炮、火铳等热兵器都搬上了战场。
恩格斯曾经说过,萨尔浒之战,明军在投入火器的数量、战争规模均领先于世界的其他国家。
那么,努尔哈赤这边又是什么牌?
后金的八旗,总数约为六万人。努尔哈赤长达三十余年统一女真的征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所以手下的这支队伍,从组织力和凝聚力上来说,是非常强大的。
然而再强大,努尔哈赤的后金军从人数、武器先进程度上来看,都完全不是明朝的对手。
由于人数和武器上过于明显的优势,一开始,明朝内外都以为这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再加上当时明朝财政状况不佳,战争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万历皇帝没拨发太多的战争银款,只是不断督促主帅杨镐尽快出兵,火速结束战斗。
于是,主帅杨镐决定提前于二月二十一日,兵分四路出征。
明军打仗传统是不分散兵力的,因为对手往往是游牧民族,分散兵力容易遭到游击突袭。然而杨镐偏偏要分散兵力各处出击,也因此造成了明军的惨败。
可是实际上,杨镐的这一战略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杨镐选定的四条路是女真商队到边境贸易的必经之路。明军四路如果能齐头并进,可以最快杀到后金的营帐前,完成万历皇帝交待的任务。

萨尔浒之战作战示意图
杨镐打得一手好算盘,但问题是他遇到了“实战专家”努尔哈赤。
对东北雪原无比熟悉的努尔哈赤,最擅长的就是游击作战。在兵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努尔哈赤用“凭你几处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
最先来到的是明朝西路军。
西路统帅杜松抢功心切,一日内冒雪急行百余里,向界凡城(今辽宁抚顺县)直攻而去。
界凡城是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咽喉要塞,界凡城南为扎喀关,为界凡一处险要之地,扎喀关旁便是萨尔浒山,距后金都城只有百余里。过了界凡之后便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基于此,杜松将大军兵分二处,分两万人于萨尔浒山麓留守,杜松亲率轻装一万人渡过浑河,进攻界凡城下以北的吉林崖。
三月初一早上,杜松不等众将稍作休整便强命渡河。杜松军渡河间,努尔哈赤于浑河上游毁坝放水。河水陡涨,明军被水淹死者甚多,锐气大挫。
参将龚念遂因辎重营渡河困难被遗留在大军之后,只有杜松军轻装渡河,大量火炮等重型火器都被遗落在后方。
杜松本来的优势兵力无处发挥,只能强令大军继续强攻打吉林崖。
努尔哈赤此时挥师来到界凡城,命左翼四旗先攻击留守在萨尔浒的明军。大后方都被后金端了,进攻吉林崖的明军自必动摇。
结果,明军果然不能抵挡,西路大军全军覆没。
北路军马林随后赶来。
努尔哈赤的时间地图
结果还没到萨尔浒山,便得到消息说西路杜松军战败,马林大惊,当下便转攻为守,将军队又一分为三,期望能抵住后金兵的进攻,等待叶赫军到来援助。
努尔哈赤见招拆招,用了围点打援的策略,亲自与后金四贝勒皇太极先攻最弱的龚念遂营,围住潘宗颜营,使之不能往救。龚念遂营被破后,努尔哈赤集中兵力转往攻打马林主营。
马林得知龚念遂营已破,非常害怕,加上潘宗颜营被围,无法救援。马林眼见形势不妙,乘乱率亲兵数千突围逃回开原。北路军见主帅失踪,以为马林已经战死,以致军心浮乱,明朝北路军全军覆没。
东路、南路两支明军也相继命丧努尔哈赤之手。
萨尔浒之战,以后金军大获全胜告终。
后果
1626 年,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同年身故,皇太极继位。
结论:萨尔浒战役是明廷与后金关系的一个分水岭。明朝对后金的态度,从攻势彻底变成了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