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672年,法荷战争爆发,路易十四率军进占荷兰;后果:1687年,为阻止路易十四在德意志地区扩张,奥格斯堡同盟成立,1688-1697年间爆发大同盟战争。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1672年,法荷战争爆发,路易十四率军进占荷兰。
1678-1679年,法国、荷兰、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等国在荷兰的尼姆韦根签订了一系列结束法荷战争的和约,统称《尼姆韦根条约》。
该条约包括《法荷条约》和《法西条约》。
根据8月10日的《法荷条约》,荷兰以保持中立为条件,收复它在六年的战争中被法国占去的所有土地,法国需向荷兰降低关税。
根据9月17日的《法西条约》,西班牙将弗朗什-孔泰和西属尼德兰的康布雷、埃诺、伊普尔、蒙斯等地割让给法国,交换法国从西属尼德兰撤军。
次年2月,法国又与神圣罗马帝国订约,后者承认法国对弗莱堡的占领。相应的,法国需要归还洛林公国给洛林公爵查理五世,但法国可以保留驻军权。
虽然法国没能如预期一样,占领整个西属尼德兰,或者在海上消灭荷兰的霸权。但《尼姆韦根条约》还是帮法国大大巩固了东部和北部的边境。

法荷战争油画
北部的伊普尔、蒙斯一线经过路易十四的首席军事工程师德·沃邦的建设,成为法国最坚固的堡垒防线,在18世纪初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也发挥了极大作用。
荷兰本是法国的头号打击目标,但从战后结果看,它收复了失地,赢得了宽松的关税政策,损失不大。为战争买单的倒霉蛋反而成了西班牙。
这是怎么回事?
1672年4月,法军进攻荷兰,不久后,路易十四又派出六万精兵进攻西班牙领地弗朗什-孔泰。
而与此同时,在法国的军费支持下,英王查理二世也发动了对荷兰的海上战争。两年之内,英荷在海上交战四次,英军四次都败给荷兰海军上将、有“海神”之称的鲁伊特。1674年,在国会的压力下,查理二世被迫停战,与荷兰签署和约。
因为阿姆斯特丹保卫战,荷兰奥兰治亲王威廉声望大增,不久后就成为新任执政。威廉上台后,立即联络法国宿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在莱茵河两岸、随时可能受到法军蹂躏的勃兰登堡、洛林等公国,迫使法国分散兵力四处作战。
眼看战局出现逆转,路易十四又使出了“重金求盟友”的外交策略。
这一次,法国用重金换得北欧霸主瑞典直接参战,帮法国牵制勃兰登堡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军力。瑞典本是新教国家,在三十年战争中,也曾与荷兰一起对抗欧洲天主教势力。法荷战争之前,它与法国签订的协议,承诺保持中立,不向自己的新教盟友伸出援手。
重金之下,瑞典改变了立场。
1674年,瑞典出兵从后方进攻德意志地区,让勃兰登堡和神圣罗马帝国抽回援助荷兰的兵力,回护本土。
除了外交手段,路易十四还采纳财政大臣柯尔贝的计策,大幅提高对荷兰商品的关税,使得荷兰海商协会损失惨重,进而从内部瓦解荷兰的抵抗派力量。
1676年,法国又在地中海战场大获全胜。法国海军名将迪凯纳在西西里战役中大败西荷联军,荷兰“海神”鲁伊特负伤而死,地中海的制海权被法国夺去;此后,荷兰、西班牙与德意志盟国虽大力增兵,组成数目多于法军的联军,却难挡法国元老级的军事天才蒂雷纳与大孔代(两人屡次以少胜多),德意志洛林、弗朗什-孔泰等地也被法军占领。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法国本有机会达成其占领整个西属尼德兰、甚至控制荷兰的目标。但此时事情又出现了转机。
1677年,荷兰国会向英国提出政治联姻的建议,虽然查理二世本人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很看不上奥兰治威廉的新教立场,但迫于国会的压力,他还是让自己的长侄女玛丽和威廉订下婚约。威廉也趁此机会向外界大肆宣传英国已加入反法同盟,即将出兵助荷攻法。

奥兰治亲王威廉即后来的英王威廉三世
路易十四眼见优势将失,一边以秘密津贴收买查理二世与少数辉格党权贵,暂时拖延了英国参战的时间;同时在战场奋力一搏,争取夺得更多的谈判本钱。1678年3月,路易十四又率军占领了西属尼德兰的根特与伊普尔,成功在英国参战之前,把反法联盟推上了谈判桌。
荷兰有了主心骨奥兰治威廉,又抱上了英国的大腿,路易十四也不敢多提要求;而西班牙此时正走向衰落,国王卡洛斯二世是个年仅17岁的残疾少年,体弱多病,根本无力治国,西班牙这颗“软柿子”,自然难逃路易十四的蹂躏。
后果:
1687年,为阻止路易十四在德意志地区扩张,奥格斯堡同盟成立,1688-1697年间爆发大同盟战争。
结论:《尼姆韦根条约》签订之后,法国毋庸置疑地成为欧陆霸主,而路易十四不仅名扬全欧,更在1680年被巴黎市政会尊为“路易大帝”。但对荷兰本土的失败征服,也使法国向外推进国境线的方向发生偏转,接下来,路易十四把目标转移至东北方向的德意志地区,引发了此后的大同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