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罢免礼部六堂官:冲动的人事变动
前因:公车上书;后果:戊戌政变。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联合六百多名举人,给光绪帝上书,反对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礼部尚书怀塔布等六个堂官,阻挠礼部主事王照给光绪皇帝上书。光绪皇帝知道此事后,罢免了礼部的六人,并对王照给予了褒奖。

王照就任的礼部主事,仅仅是六品的办事员。他之所以敢上书光绪皇帝,完全是因为戊戌变法

变法期间,光绪皇帝支持维新派康有为等人的改革,发誓不当亡国之君。在改革的众多措施中,光绪皇帝非常看重一点,就是鼓励官员、百姓上书言事。

当时的上书,分为两个途径:百姓上书,需由都察院代为呈递;官员上书,则由其部门的长官向上呈递。

光绪帝像

光绪皇帝为防有人从中作梗,还特意嘱咐大臣们,说绝不能擅自扣押下面的奏章,要保证言路畅通。

各地百姓和官员因此受到了鼓舞,都纷纷上奏言事。王照,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王照为何要上奏呢?他想给光绪皇帝提点建议。

他的建议,主要有三点:第一,建议皇帝降旨,向臣民们说明大清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必须全力推进变法改革,才能救亡图存;第二,建议设立“教部”机构,宣传儒学,作为这次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第三,建议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日本考察,开阔一下眼界。

王照把奏章写好后,就把它亲自交给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kuí]二人的手里。

二人看了奏章后,不禁大惊失色。他们觉得王照说的前两点,没有什么大问题,要命的是最后一点。在他们看来,建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出国巡游,无异于拿他们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太后、皇帝岂是一般人?那是万金之躯。他们若真到了日本,遭到刺杀或遇上意外,那任何人都担待不了。如果追究起来,礼部的官员们都脱不了干系。

慈禧太后

基于这些考虑,怀塔布、许应骙二人就把奏章扔给了王照,表示坚决不帮他呈递。同时,二人还指责王照,说他胆大妄为。

王照见此情况,并没有被吓倒。隔了几天,他又把奏章送到了礼部左侍郎堃[kūn]岫、右侍郎溥颋[tǐng]那里,希望他们代为呈递。

堃岫和溥颋,早就知道情况,仍旧拒绝了王照的请求。

王照大怒,他手拿奏章,威胁他们说,若礼部不呈递此奏章,自己就要把它交给负责审理案件的都察院,让他们代为转达。

堃岫和溥颋听后,不得不收下了王照的奏章,替他呈递给了光绪皇帝。同时,礼部的几个官员还参了王照一本,说他态度不好,咆哮公堂。

光绪皇帝派人调查了情况,知道了是礼部官员阻挠王照上书,因此勃然大怒。

光绪认为礼部这么做,不仅阻塞了言路、破坏了变法,还有藐视自己权威的嫌疑。

盛怒之下,光绪皇帝就下令,把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左侍郎堃岫等六人全部革职。光绪皇帝十分欣赏王照的不屈不挠,褒奖了他。王照很快被赏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礼部六人被革职后,心里又委屈又不平。怀塔布妻子都坐不住了,她和慈禧太后关系亲密,就去慈禧那里求情,希望她能给怀塔布等人作主。

怀塔布的妻子边哭,边向慈禧告状,说担心光绪皇帝这样一味地听汉人的话,进行政治改革,其最终结果必定是“尽除满人”。

慈禧太后听到这番话后,认为光绪皇帝直接罢免礼部六个堂官,容易使局势失控。

光绪帝和珍妃

再看光绪皇帝,他罢免了礼部六人后,还依旧去慈禧太后那请安。慈禧太后见到光绪皇帝后,就劝告他,在人事处理上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改变清朝的既定体制。

光绪皇帝听后,不免要辩解几句。慈禧太后听后,不由德怒气横生,随即就批评说:“你这个小子被左右蛊惑了,自己破坏祖宗家法,如何面对祖宗?”

光绪皇帝听后,不禁十分委屈,连忙说:“事已至此,敌骄民困,不得不改弦更张。”他又解释,说假如祖宗尚在,面对这种局势,也得变法。自己宁可更改祖宗之法,也不能让祖宗的天下没了,让自己被天下人耻笑。

光绪皇帝的这次请安,气氛从头到尾都很紧张,语气也注定不会和顺。罢免礼部六堂官一事,相当于在慈禧太后心里埋了根刺,让她从支持变法转向了更加审慎的态度。

后果

戊戌政变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为首的势力重新掌权。

结论:光绪皇帝罢免礼部六堂官,存在冲动和不理性的成分。这件事,一方面反映了光绪皇帝对变法的急于求成,一方面也使慈禧太后对变法态度有了改变,为后来发动戊戌政变埋下了伏笔。

阅读数 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