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上书:书生和皇帝的对话
前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果:光绪帝罢免礼部六堂官。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日本因侵略朝鲜和清朝,随后与清朝爆发了一次战争,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康有为的上书所打动,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了康有为。并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负责筹备变法。因为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戊戌变法”。

康有为上书,不是第一次了。1895年时,他就领导过公车上书,但被大臣阻拦,未能传达到光绪皇帝那里。

同年,康有为中了进士,成为了工部主事。

获取功名是康有为梦寐以求的事,可这个职位对于他的抱负来讲,实在太小了。他生逢民族危亡之时,一直认为自己可堪大任。再加上,因公车上书,康有为在京城里已声名鹊起。

因此,康有为看不上工部主事这个小官,而是坚持宣传变法,等待一跃而起的机会。

光绪帝

1897年时,德国用武力震慑清朝,强占了胶州湾

康有为得知消息后,就急匆匆地从广州赶到了北京,想借此机会再次上书,谋求朝廷的重用。

到了北京后,康有为就向朝廷递呈了《上清帝第五书》,并在里面指明中国再不变法,必将面临亡国之祸。他还表示,若清政府继续这样苟且偷安,那么皇上和诸位大臣会求做“布衣”而不可得。

此上书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然而光绪皇帝却难以一见。工部尚书松溎[yàn]看到上书的言辞太过激烈,就没有向上呈递。

康有为等了一段时间,见自己的上书没有回应,就知道又石沉大海了,于是收拾行李,准备南归。

正当此时,翁同龢亲自前往康有为的住处,把康有为给留住了。

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与光绪皇帝十分亲密。他早就知道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此时找他,是想把他拉到自己的政治阵营中,同时,也给皇帝积蓄可以信赖的政治力量。

翁同龢在光绪皇帝面前,极力赞赏康有为,说他的才华胜过自己百倍。光绪皇帝听后,精神为之一振。亲政后,光绪一直想有番作为,不甘心事事依附于慈禧太后。此时,正是用人之际。

光绪皇帝就给康有为下令,让他陈述一下自己的意见。康有为听后,非常高兴,知道自己翘首以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他随即提笔,完成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全面地介绍了自己的变法主张。

同时,康有为还被叫去总理衙门西花厅问话。参加问话的有翁同龢、北洋大臣李鸿章、满族官员荣禄等五人。

康有为

问话过程中,康有为宣讲了自己的变法主张。

荣禄听后,直接说:“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立即加以反驳,他表示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现在祖宗的地都快没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呢?

荣禄听后,极不高兴,却无言以对。刑部尚书廖寿恒此时说话了,他内心是倾向变法的,因此就问康有为,说应该如何变法。

康有为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就说变法应该从法律和官制入手。

李鸿章听后,追问:“你的意思是把六部都撤了吗?”康有为回答:“应该都撤了,就算不能一起解决,也要斟酌着改变,这样,新政才能向下推行。”

此次问话,持续了4个多小时。

翁同龢随后把问话内容,汇报给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听后,对康有为更加在意,又产生了召见康有为的想法。

翁同龢听说后,并没有立马安排二人见面,而是让光绪帝再等等。

原来,此前翰林院侍读学士徐靖致曾受康有为所托,给光绪帝送了封保荐信。保荐信是康有为亲自写的,在信中,他把自己描述成了旷世之才。同时,康有为还保荐自己当皇帝身边类似顾问一职,大有取代翁同龢的趋势。

翁同龢因此留了个心眼,渐渐对康有为不像以往那么热心了。

翁同龢

光绪皇帝哪知翁同龢的心思?就按照他的建议,又等了一些时日,最终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了康有为。

会面时,光绪皇帝表示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康有为则极力劝说光绪皇帝变法,还为他描述了成功之后的美好前景。

二人聊了很长时间,效果却不怎么好。原来,康有为说的是广东话,这让光绪皇帝听得十分费劲,不得其要领。

此事过后,光绪皇帝又召见大臣们,商讨如何使用康有为。

廖寿恒建议赏给康有为五品的官衔。荣禄则强调,说不可重用康有为。

光绪皇帝综合大家的意见,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一职,让让他筹划变法。

“章京”在满语里,是秘书的意思;“行走”,就是不固定。说白了,康有为就是个不固定的小秘书,职位较低。他虽官位低微,却从此担负起了变法改革的大事。

后果

光绪帝罢免礼部六堂官

1898年,礼部尚书怀塔布等六个人,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六人因此被光绪帝罢免。

结论:康有为上书成功,是戊戌变法中的关键一步。因此,康有为接触到了清朝的权力核心,得到了筹划变法的机会。

阅读数 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