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619年,明清萨尔浒之战,明朝大败;后果:1644年,清兵入关前夕,六岁的顺治被推上皇位。
前因
1619年,明清萨尔浒之战,明朝大败。
公元1627年、1636年,皇太极两次亲征朝鲜,最终将朝鲜变成清的附属国。
第一次出征是在1627年正月初八(2月23日),已经继大位的皇太极决定出兵朝鲜。他派大将阿敏、岳托等人征伐朝鲜。
这次征讨背后有其原因。
十四世纪末,朝鲜李氏王朝建立以后,奉明朝为宗主国。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危急时刻,明朝万历皇帝下诏出兵援助。战争前后打了6年,如果不是大明出兵,朝鲜亡国毫无悬念,此时对朝鲜来说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明天子。
1619年,明朝与后金一场决定性战役“萨尔浒之战”打响后,为了表示友好关系,朝鲜也派兵援助明朝。然而萨尔浒之战,明朝大败,连带朝鲜援军的损失也不少。
不过,朝鲜国王李倧(zōng)对明朝的情结依然很重。萨尔浒之战后,他允许明朝派毛文龙率明军驻守在铁山、皮岛(当时称东江镇,现在朝鲜的椴岛)。

皮岛战略地位示意图
身在朝鲜的毛文龙经常派兵骚扰后金的大后方。对后金来说,朝鲜如刺在背,不除不快。
这才有了开头提到的皇太极派阿敏攻打朝鲜。
阿敏率领大军南下,一面放兵四掠,一面以待朝鲜请和。朝鲜国王李倧得到后金大军南下、定州失守的消息,惊恐万状,将后妃送到江华岛避难。
阿敏部将乘胜前进,先后攻占安州、平壤,至中和乃停止前进,驻营安扎。此时李倧也已逃往江华岛,并命使臣到后金营中投书求和。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朝鲜迫于后金的军事压力,基本上答应了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去明朝年号、结盟宣、约为兄弟之国等要求,惟有永绝明朝一条不同意。
阿敏对朝鲜誓文不满意,便令八旗将士分兵掳掠三日,使朝鲜京畿道海边一带“尽成空壤”。随后逼迫朝鲜签订了平壤誓约,在中江、会宁开市、索还后金逃人、追增贡物。
这次入侵,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胡乱”或者“丁卯虏乱”。
后金军队的的血腥进攻与掠夺,让朝鲜仇恨越来越深。后金军一退,朝鲜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节,崇祯帝在答诏中对朝鲜被迫与后金媾和的行为表示谅解。
而在与后金的交往中,朝鲜多次表现出厌恶、不情愿的情绪。边境开市,被朝鲜以边地残破、百姓乏食为由一再拖延,定期交纳的贡物,朝鲜也找一切机会削减其数额。双方关系日益僵化,终于酿成了又一场战争。
1635年,皇太极打败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得到元朝国玺。皇太极准备称帝,遣使通报朝鲜。朝鲜将后金使臣囚禁,宣布不承认1627年的城下之盟。使者逃回后金,报告皇太极,皇太极大为光火 。
1636年4月,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
朝鲜闻讯大哗,积累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李倧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
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掷瓦砾侮辱使团成员。这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彻底激怒了皇太极。
1636年12月1日,蒙古各部接到皇太极的命令,率兵到沈阳集结,再加上八旗兵,足有十万之众。皇太极指令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贝勒岳托、豪格等人一起征伐朝鲜。

清军征伐朝鲜
清军第二次重兵入侵朝鲜,在韩国史书中又称这一事件为丙子胡乱。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边倒的战争。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一直比较差,特别是白刃战和近战能力薄弱,简直不堪一击。
清军如入无人之境,连克郭山城、宝州,还有一路磊军已经到达平壤,直逼王城。
李倧只得逃到南汉山城等待援兵,不久汉城被皇太极攻陷。本来李倧早就向明朝报告,请求支援。但李倧并不知道明朝已经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1637年,皇太极给李倧写信,让他马上投降,并命人拟定协议,要求李倧必须承认,而且要作为“永定规则”,不允许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朝鲜仁祖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的碑刻
李倧不敢再犹豫了,从南汉山城出来,到清军大营前投降。皇太极在汉江东岸三田渡筑坛,架设黄幄,正式定盟,确立了清朝与李氏朝鲜的君臣关系。
后果
1644年,清兵入关前夕,六岁的顺治被推上皇位。
结论:1637年5月,清军夺下皮岛,朝鲜调战船50艘助战。从此朝鲜变成了清朝属国,皇太极与明军作战没了后顾之忧,他可以集中全部精力对付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