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运动:清朝灭亡的导火索
前因:四国借款;后果:武昌起义。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四国借款

1910年,清政府因镇压革命和大量对外赔款,导致财政困难,决定向外国借款。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强逼清政府,用铁路做抵押,签订了借款合同。

1911年5月,邮传大臣盛宣怀,宣布“铁路国有”的政策,把已归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这一行为,遭到了四川人民的强烈不满,因此掀起了保卫路权的运动。

盛宣怀,在晚清是亦商亦官的角色。

1911年,因协助李鸿章办洋务有功,他被朝廷任命为邮传部大臣,总管全国的邮政和铁路。

在任时,盛宣怀出了一个新政策。他给署理四川总督王人文发了一封电报,说政府要接收川汉铁路。说白了,就是使已经“商办”的铁路完全“国有化”。

王人文收到电报后,竟然捂着,迟迟不敢对外公布。这是为什么呢?

盛宣怀

说到这,就要先从晚清的铁路建设说起。

当时,清朝修铁路耗资巨大,单靠政府的财力是无法支撑的,必须要引进其他资金。

英法美等各国,瞄准了这一点,想把自己的钱借给清朝。表面上,是为参与建设、获取利润;实际上,他们想借此获取铁路的所有权,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碍于英法美等国的强大,清朝虽不愿意,也不敢拒绝他们强行借款的要求。

在此压力下,盛宣怀不得不先把铁路的所有权收归清政府所有。只有这样,清政府才能用铁路抵押,和英法美等国签订借款合同,继续借款。

于是,就有了盛宣怀给王人文发电报一事。

当时,王人文是暂时负责四川的事务。其实,就是临时看摊的。他犯不上得罪四川的民众,因此捂着电报,不想公布。

盛宣怀见他没有动静,就又询问川汉铁路公司驻宜昌的总理——李稷勋,看他到底收没收到电报消息。李稷勋当然是一问三不知,随后又向四川督署询问情况。

王人文被逼得没办法了,只能把电报抄示给川汉铁路公司。

这一公布,百姓们都炸了。因为盛宣怀的“铁路国有化”政策,一是有出卖国家利益的嫌疑;二是以牺牲民众利益为前提的。

保路运动纪念碑

四川地形崎岖,修路尤其费钱。川汉铁路的资金,大都来自民间的融资。连小商贩和妇女都掏出了自己的老本,来参加铁路的修建。说白了,他们就是铁路的小股东。

盛宣怀置他们的利益于不顾,宣布铁路“国有化”后,拒不归还现金,而是把它折算成债务。

四川民众们也不傻,知道这是政府在变相敛财。他们本指望着能从铁路中获得利润,没想到,现在连本金都折在里面了。

四川民怨沸腾,就此爆发了“保路运动”。

大家纷纷上街游行,喊口号“川汉铁路完了!中国完了!”。《蜀报》创始人邓孝可,还专门写了文章声讨,叫《卖国邮传部!卖国奴盛宣怀》。

运动的声势十分吓人,民众们把成都街道都堵得水泻不通了。同时,领导者罗纶等人还成立了保路同志会,使大家有组织地进行运动。

王人文见此情况,非常忧心,他不忍心坐看事态恶化下去。他电奏朝廷,劝政府收回成命,废止“国有”。

朝廷收到电报后,拒不改变政策,盛宣怀还命令各地镇压运动。没多久,朝廷就把王人文撤掉了,换了赵尔丰来担任四川总督。

赵尔丰刚上任,开始也不愿意得罪四川的民众。他一面开导运动的民众,一面联合成都将军玉昆,一起给朝廷致电,说“以现在的形势来看,恐怕发生意外。”

满族大臣端方知道了赵尔丰的态度后,直接就指责他,说他“庸弱无能”。原来,端方当时是督办川汉粤铁路大臣,他这个官不如赵尔丰的四川总督权力大。端方想取代赵尔丰,特意指责他无能。

以保路运动为素材的浮雕

赵尔丰被逼无奈,他只能服从朝廷的命令,用雷霆手段对付保路运动了。

9月17日,赵尔丰以到官署看电报为诱饵,骗保路同志会的领导者罗纶、蒲殿俊等人上钩。这些人信了他的话,就去了。一到那,就被赵尔丰全部逮捕。

运动中的群众知道了这个事,就立即赶往官署,向赵尔丰要人。当时,场面很混乱,双方发生了冲突,好几个人被官署开枪杀了。此次事件中,有32个人死亡,因此被称为“成都血案”。

赵尔丰万没想到会这样,因此还被民众骂为“赵屠夫”。与此同时,其他地方也相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像湖南、广东等地。

清政府看到事态越来越严重,就害怕了,马上派端方从湖北带新军入川。同时,还从湖南、广东、陕西、甘肃等省派兵,前往四川增援。这就造成了武昌的空虚,给随后的武昌起义提供了一个方便。

后果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湖北武昌爆发了推翻清朝的起义,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开端。

结论:这件事,成为了致使清朝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阅读数 4.1万